内容提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他们好的阅读方法必不可少,只有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善于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才有可能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能力 方法 效率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句话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和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再深刻形象不过了。作为语文老师,指导学生用好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咀嚼式阅读
阅读作品,扫清阅读障碍是第一步。在借助工具书将“扫描”出来的生字、难词识形、正音、解意的基础上进行咀嚼式阅读。阅读中的咀嚼,就是以调动激活原有的知识积累为出发点,把读物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我们可采取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调动各种感官去耐心地阅读作品,细心地咀嚼作品,用心地感知作品,真心地体会作品。
1、“嚼”出文眼。文章中总括性的词或句就是文眼。找到它,就把握住了内容的主旨。如《黄河颂》中一个“望”字,统领全篇,展现了黄河伟大的英雄气魄。
2、“嚼”清文脉。在阅读过程中,要弄清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使文章的脉络从客观上得到把握,又从微观上得到理解。如《最后一课》就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行踪把几个相互关联都又彼此分离的场面组接在一起,贯穿了故事情节。
3、“嚼”出内蕴。内容含蓄的作品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尤其是对重点词、句。如《最后一课》中,“又出什么事啦”的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情形,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二.回味式阅读
咀嚼后的回味,是阅读的“反刍”即再消耗,再追忆的过程。回味式阅读,既能总览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进行艺术玩味,感受其文学意蕴,提高文化素养。在阅读过程中,要把作品中的内容及情感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出来。
1、角色回味再味。阅读中,要努力使自己进入状态,进入角色,可以虚拟情境,摹拟人物情态,在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靠近角色。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各位文学巨匠依次登场,福楼拜的博学热情,屠格涅夫的激情狂热,都德的健谈活跃,左拉的温和寡言,都可以通过对其语言的回味,较准确地把握角色特点,更好地理解作品。
2、意境回味体验。进入意境,感受氛围,是阅读回味的又一重要环节。如《邓稼先》一文中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把茫茫戈壁蓬断草枯,荒芜凄凉的景象表现得如在眼前,同时也让读者对主人公邓稼先又增添了一份敬意。
3、感情回味重现。在阅读过程中,不要紧闭心窗,要把情感的闸门开启,让蕴涵在文章中感情的潮水通过读者的有声语言奔涌出来。如读到《社戏》中结末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我们会受作品中的这种怅然若失的情愫的强烈感染呢?因为这一句话伸出她的纤巧的手指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使我们可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我们心灵深层的积淀,引起“心弦的共振”。
三.比较式阅读
比较式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即在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价值、透过文字看到字里行间的潜台词、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对不同读物求同辨异。“求同”就是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辨异”就是通过比较彰显文章个性。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微观比较可以品味字词语句,宏观比较则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某个专题作综合比较。不过,这其中寻求切入点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可从内容入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都是按照“主题一致”的标准来组织单元的。如每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七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成长;第二单元,爱国;第三单元,名人;第四单元,艺术;第五单元,探险;第六单元,动物。这是求同。然后同中求异。同时,从作品创作的时间和地域方面也可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纵向比较既古今比较,渊源比较,比较的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的事物。横向比较即中外比较,国别比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几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彰显阅读个性。
谢红伦,唐红梅,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