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初唐诗人陈子昂开启了盛唐一代诗歌创作的新风。他一方面企慕建立功业,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对隐逸之思的推崇。其归隐山林后的诗歌,风格淡雅,有学习陶渊明的痕迹,也显现了隐藏在其豪气诗风背后的愈来愈坚定的隐逸思想。
关键词:陈子昂 诗歌 思想特色
陈子昂一生经历曲折,思想复杂多变,其主流思想是企慕拯时济世、建立功业,但同时他也喜好佛老仙道,推崇纵横任侠,心存隐逸之想。这些思想随着诗人境况的变化呈现出潮涌潮退般的交替变化。
一.胸怀治国大略渴望济世匡时的时期
陈子昂祖辈皆好儒学,素有慷慨济人、豪侠刚直之家风。其父陈元敬,谙熟儒学,侠、道、阴阳术群书秘学无所不览,喜好结交朋友,在乡里为人判讼能主持公道因而“时有决讼,不取州郡之命”,也因此遭到乡绅县令们的嫉恨,最后他便“山栖绝谷,学习仙道,放息人事了”。父辈为避世而归隐田园的思想和行为在青少年时的诗人心中埋下了种子,尽管如此,随着诗人年龄和见闻的增长,年青的诗人产生了安邦治国的强烈愿望,为此发愤攻读,钻研治国的学问,彼时的诗人青春飞扬,胸怀治国大略。
从《岘山怀古》中就可看出此时的诗人建功立业的心情何等迫切,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来到了洛阳应试,但不幸落第科场遭遇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挫折,他哀叹不已的返回老家时父亲已隐居山林了,为了从道家思想中寻找精神的慰藉,诗人也隐居山林,但此时的隐居不过是诗人的一次心灵疗伤而已,诗人是以退为进寻找机会,占据诗人思想主导地位仍然是建立功业,安邦治国。机会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也即六八四年春时来到,于是诗人在该年春再次到洛阳应试,得中进士,授将仕郎。但诗人不满足于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匡时救国的抱负,他冒险向武则天上书两封,即《谏政理书》《谏灵驾入京书》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也由此得到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十分欣赏他的政论,提拔他担任了秘书省正字。此时的诗人志得意满,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以积极向上为主,充分表露出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志,语词间充满豪气。
二.由胸怀治国大略转向苦闷彷徨的时期
早就渴望治国安邦的陈子昂参加了北征叛军的战斗,他满怀报国的热情从洛阳出发来到西北边关,他充满胜利的决心对一同出征的友人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他更和一同出征的诗人乔知之做了一份西北边陲的调查计划,但朝廷没有批准他的“大定北戎”计划,于是他无功而返,满腔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诗人悲叹道: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此次北征诗人的抱负虽然没有得到施展,但扩大了诗人的视野,使他得以亲眼目睹并了解了边地民众和战士的苦难,激发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加深了他忧国的思想,同时也开始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政治的黑暗始于统治阶级的上层,于是诗人开始尖锐地揭露、针砭时政,如“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因此此次北征可以看作是诗人进入批判现实政治的起始。此时的武则天虽然在打击贵族势力和选拔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好的措施,但是她滥施淫威,重用亲信奸臣等方面的弊政情况也相当严重,由于此时的诗人仍对武则天抱有幻想,于是屡次上书反对她的弊政,从而遭到了武则天的冷遇。在武则天及其党羽大开杀戒诛杀唐皇宗室及其大臣时,他深刻地认识到造成社会政治黑暗的始作俑者是武则天及其亲信党羽,此时的诗人苦闷傍徨,他满腔的热忱付诸东流,他在《感遇》(六)中就勇敢地讽刺了武则天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他更通过这一时期《感遇》组诗的(九)(十六)(二十四)等来揭露、批判黑暗的社会。从诗人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内容上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已由前期抱负满腔转而进入忧国忧民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徨苦闷期了。
但诗人的思想主线仍然是寻求安邦治国的机会,而归隐田园的思想作为一颗种子仍处于冬眠期。诗人对当朝者还未丧失最后希望,他仍祈盼着武则天能听从他的劝谏,继承唐太宗的治国大略,端正治国的思想。
三.由苦闷彷徨转而向往隐逸山林的时期
六九一年七月至六九三年秋末,诗人因继母丧亡辞去右卫胄曹参军一职,返回故乡守孝三年,得以梳理自己八年官宦生涯的得失,他说:“曲直还今古,经过失是非。”诗人还是那么苦闷,那么忧国忧民,虽然此时期潜隐在诗人心中的隐逸思想开始觉醒,但诗人思虑更多的还是治国大略,他还没有要辞官归隐的意思。
三年守丧期满,诗人得以继续他的官宦生涯官至右拾遗,此时的诗人再也没有初入官场时的“意气风发”、“豪气万丈”了,心志与初入宦时的心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说:“遥峰曙日微,前瞻未能眴。”没有多久诗人因坐谋反之罪而入狱,一年的痛苦折磨后才还诗人的清白,出狱后的诗人官复原职,此次的入狱重创了诗人的心灵,他亲身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酷吏的残忍、仕途的凶险,此时潜隐在诗人心中的隐逸思想开始占据主要地位,诗人似乎将要归隐田园了,但诗人心中对武则天还残留一丝幻想,还希望能实现其建立功业报效国家的愿望,他似乎又恢复了直言劝谏的风格,他直言进谏军政大事,他批评武则天不整顿吏制。
六九六年九月他作为幕府参谋随同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当年十一月唐军大败在幽州的契丹叛军,诗人兴奋之极。但四个月后诗人却因批评武攸宜畏敌如虎,更因自告奋勇要求带兵充当攻打契丹叛军的先锋,而被昏庸的武攸宜由参谋降为军曹,诗人虽有以身殉国之志,奈何却无报国之门,现实的残酷使诗人的政治生涯遭受到又一次重大打击,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了古老的幽州台,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吊古伤今,他从对自然的感受产生了关于人生的联想;又从一般人生感慨,转到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表达了他空有才干、报国无门的寂寞、苦闷感。他情不自禁地悲吟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短诗,因其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了历来传诵的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表达出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诗人的“觉醒”。此时诗人心中的隐逸思想日渐上升为主流思想,经过痛苦的挣扎,诗人奋笔疾书道:“命之不来也,圣人犹无奈何,况于贤者哉!……命也。子昂其如命何?雄笔!雄笔!弃尔归吾东山,无汩我思,无乱我心,从此遁矣!”
四.由向往隐逸山林到付诸于行动的时期
陈氏家族素有隐居之风,陈子昂继承了其家族的传统再加上其济世匡时的抱负落空,对最高统治者希望的破灭,经过痛苦的思索,诗人终于作出最后的决择,走上了消极遁世之路,以父老归侍为由去官返里,栖居山林。“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陈氏别传》,此时的诗人已抱定终老山林的想法,他写道:“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又如“寂寥守寒巷,幽独卧空林。松竹生虚白,阶庭横古今。……扰扰将何息,青青长苦吟。愿随白云驾,龙鹤相招寻”。《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都表明了他的心境。他归隐山林后的诗歌,风格淡雅,也有学习陶渊明的痕迹。也因此后世又称他是潜心学陶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之祖。明人宋濂曾说:“陈子昂专师汉、魏,而友景纯(为郭璞的字)、渊明,可谓挺然不群之士,复古之功,于是为大。”他的父亲大约在他隐居一年后病故,就在他守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诗人最终也没能终老山林。纵观诗人的一生,其显性思想虽然仍是企慕拯时济世、建立功业,但由于他对佛老仙道、隐逸之想的推崇以及家庭传统的影响,其隐性思想即对隐逸山林的向往仍是其思想的重要一面不容忽视,这两种思想随着诗人境况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潮涌潮退般的交替变化,最终对隐逸山林的向往占据了上风,诗人也以行动证明了他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参考资料:
1.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3.杜晓勤.从家学渊源看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文学遗产,1996-6.
4.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0.
5.陈伯海.中国诗学史.鹭江出版社,2002-9.
6.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9.
7.袁世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
贾翔,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