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49

  

高校留级生问题研究

◇ 赵阳 张书贵

  内容摘要:留级生管理已越发成为高校扩招后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高校对日趋众多的留级生群体尚未有良好的管理办法。本文在肯定留级生管理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留级生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寻当前留级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留级生 必要性 问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其中,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就是一个日趋凸显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留级生管理的必要性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中,对不能顺利完成当年学业,达不到规定学分要求的学生,往往给予留降级处理。在过去的精英教育环境中,大学生留级还只是少数个案,但现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留、降级在高校尤其是非重点高校已成为越发常见的现象。对于留级学生,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往往无法兼顾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只能依靠辅导老师个人的能力对其管理,但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因而就会出现一些留级学生一留再留,直至退学的现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塑造高级人才的场所,理应对每一位通过高考独木桥、迈入其门槛的大学生负责,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放任,都不仅是造成学生自身的损失,也将是带来国家的损失、社会的损失,是高校不尽职的表现。因而,构建高校留级生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留级学生的转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留级生产生的成因分析
  
  学生进入高校后,本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而一部分同学则会成绩堪忧,甚至留级、退学。通过总结、分析,可以将留级生产生的原因归纳如下:
  1、专业选择失败导致学习动机缺失。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学习也不例外。留级生在学业上的失败,很多都是在心理上首先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对学习厌倦、懈怠造成的。这种学习动机的缺失,往往和专业选择有关。很多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而是根据社会热点、亲友推荐等方式选择专业,还有一些学生,本报考的其它专业,但因分数不够而被调剂至某专业。这样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在对专业的认可程度上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该专业的课程难度又比较大,就会更加加重学生的反感情绪,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丧失。
  2、基础薄弱产生畏难情绪。大学课程对学生来讲,与他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距离和拔高。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又需要学生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与此同时,大学的授课方式于中学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老师不会再像中学老师那样反复、细致地进行知识点讲解。因此,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因基础比较薄弱、或因不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日渐感到吃力,从而产生畏难情绪,逐步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自暴自弃。
  3、学习目标缺失。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高考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而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标和压力往往会随着高考的结束而消失。一些学生失去目标,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加压,不能在学习中找到应有的乐趣,从而对自己的学业应付了事、消极懈怠,久而久之,必然造成挂科、留级。
  4、自控能力较差。很多留级生都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大学阶段以前,学生有家庭的督促以及学校的细致要求,学习往往是一种高压之下“循规蹈矩”的活动——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而进入大学后,家庭的监督消失了,学校的教学也更多强调自我完善,不再细致地作出诸多要求。因而,一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完全陷入茫然,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不知道何时该去学习,无法让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而在学业上一落千丈。
  5、游戏诱惑。随着电脑在当今大学生中的逐渐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的课余消遣方式,但不少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因此,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作精神鸦片。网络游戏的诱惑,是不少学生荒废学业、挂科留级的主要原因。
  6、突发变故。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要独立应对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思想尚不够成熟稳健。因此,一旦学生遭遇生活上的挫折,如失恋,家庭变故等,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外部辅导,自身很容易陷入悲观、失落的阴影无法自拔,进而影响自身学业,甚至留级。
  
  三.当前留级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留级生管理问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1、容易忽略留级生的特殊性。学生出现留降级的情况绝非偶然,一般都是在心理、态度、习惯或其他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学业上的失败。这些学生在留级以后,他们在心理、态度、习惯等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年级、新的班级依然会存在,因而需要给予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特殊关注。但在实际管理实践中,由于教师自身精力的限制,在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法支持的情况下,对留降级学生的特殊关注很难始终保持,因而往往无法实现对这些学生矫正、转化。
  2、对留级学生的联系、追踪机制会出现不完善。留级学生进入新的班级后,留级生与新的集体之间,相互熟悉、相互接纳,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之前,两者之间存在陌生性,这种陌生性使教育管理者对留级生日常各种信息的追踪、了解出现困难,无法从侧面掌握更多的情况,而时刻耳提面命又不切实际,因而容易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3、缺乏专门针对留级学生的激励机制。留降级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好学业的学生一个很大惩处,学生留级后,心理上、士气上会受到很大挫折,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因此,留级生管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帮助学生重树自信,激发其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然而,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留降级学生的鼓励、疏导基本上是靠教师的言语交流,语言上的激励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单一的手段在激励效果上很难持久。而传统的奖学金、三好生等优秀表彰,往往又很难落到留级生头上,因此形成了激励机制在留降级学生管理中的缺失,这种缺失对留级生的矫正、转化是极为不利的。
  
  四.加强留级生管理的可行办法
  
  针对留级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注重从制度上、宏观上完善留级生管理体系,但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相关的研究、论述很少,对此,笔者从一个具体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以下方法:
  1、建立留级生数据库。留级生是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乃至最终的转变,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因此,有必要建立留级生数据库,将留级生的家庭情况、心理测试情况、已修学分、不及格情况等各种信息囊括其中,并将该生的后续表现不断进行跟进、更新。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生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院系进行宏观统筹。
  2、构建联系人网络。针对学生留降级后,因为和新的集体间存在陌生、没有融合而形成的管理真空,必须建立相应的联系人网络。要将留级学生的家长、任课老师、该生的原班级好友、宿舍舍友、现在所在班级的班干、党员等串联起来,构建立体的跟踪网络,不断把握该生的动向、表现情况。要发挥班级干部、党员的骨干作用,充分用好班级骨干,使其能够成为联系网中信息反馈的主要环节,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有效结合。
  3、强化心理扶助系统。学生出现留降级现象,部分是由于心理原因,而留降级以后,大都在心理上也会出现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留级生的心理辅导。要强化留级生心理扶助系统,即:不仅辅导老师要注重于留级生的沟通、疏导,还可以将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融入进来,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同时,鼓励班级内的学生、骨干多与留级生交流,形成立体的心理关扶体系。
  4、构建针对留级生的激励机制。为避免仅使用语言激励导致效果单薄,应该建立专门针对留降级学生的激励机制,可以在班级或学院内设立特别进步奖或其它名目奖项,对表现进步的留级生,在集体面前予以表扬并颁发奖状,甚至小奖品,通过强化正面刺激,保证对留级生的有效激励。
  
  参考文献:
  [1]徐红波.留级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3,(1):57- 59.
  [2]王学斌 万兰芳.论高校留级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92~193.
  [3]姚腾.高校留级生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5):117.
  [4]郭志波.高校留级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8):150.
  
  赵阳,男,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助教。张书贵,男,江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助教。

高校留级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