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审美是人本身的需要,学生爱美、求美之心非常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寻美——颂美——创美”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怀节。只有发现美,对美的事物感受愈充分,想象就愈丰富,表达美才会淋漓尽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创造美的才能,这是我们作文中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作文教学 美育 途径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歌颂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一.寻美——锻炼发现美的眼力
有句名言这样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可见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新意,关键是缺少发现。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生活阅历所限,二是缺乏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把学生的眼睛从学校的围墙中引向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到更广阔的人文空间去发现、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的意识,锻炼发现美的眼力。
大自然是美的宝库。人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无限的情趣,倾听山泉和小溪的歌唱,领略大海的汹涌澎湃,也可以陶醉在长满鲜花的春山里。它们对人的熏陶,是任何一个天才演说家的千言万语不能取代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自然,美丽的城郊,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们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郁达夫也曾说:“自然景物以山水,对人生、对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可见,我们如果能把学生的视野从有限的用文字表达的课文中解放出来,到真实可感的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用眼睛去寻找美,那样学生空虚的头脑才会充实起来,僵死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文。因此,我们就应改变那种老师命题,学生当堂完成的单一的训练模式,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寻找美。当然,学生的寻美是有目的性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这样才能避免“满眼是美不见美”的现象,学生的寻美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社会是美的源泉。鲁迅先生曾经断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车尔尼夫斯基也提出了“美是生活显现”的说法。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美的现象的,只是我们平时疏于观察,缺少发现,以至造成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接触的其他生活领域,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应该反映的对象,但学生的视野往往过于狭窄,只看见了学校,而忽视了其他,以至内容缺少新鲜感,也缺少价值。因此,有必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从中发现更“新鲜”的美。有一次,我在写作文前三天就布置了作文题目《母亲》,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同学们的眼中,你们的母亲也许是很平凡的,但就在这‘平凡’之中,是否正隐藏着某种伟大呢?请同学们在这几天仔细观察你的母亲,写出你母亲的‘伟大’。”结果三天之后,学生在作文课上都当堂完成了作文,而且无一例外的赞美了母亲,由于出自真情实感,作文水平也了明显的提高。其中一个学生写到自己对妈妈爱唠叨深感厌烦,什么过公路要小心了,多穿件衣服别冻着了,学习不能放松了等等一些小事,总要一天说几次,仿佛自己永远长不大似的。可这几天细心体会,才意识到其中竟包含了妈妈深切的爱子之情,从而发现了母亲的“美”。可见,要细心观察,处处留意,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应该锻炼发现美的眼睛。
二.颂美——培养讴歌美的能力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了自然、社会中的美,这还只是为了写作积累了素材,而要把眼前的、心中的美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讴歌美的能力。学生都能看到、感受到自然社会中的美,但要把眼前的美景描摹下来,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却往往无处下笔,无话可说,只能用“太美了”、“太好了”这类抽象的句子来表达,这正是学生缺少讴歌美的能力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其颂美的能力。
(一)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是提高颂美能力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词汇作基础,是不可能描写出生动、感人的美的。在教学中,我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向他们推荐适于阅读的作品杂志,并鼓励他们养成摘录优美段落、写读后心得的习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才思泉涌了。
(二)深入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培养写作的技巧
写作和绘画一样,也是离不开一定的技巧的,而课文多是经典之作,深挖其美的内涵,分析其写作特色,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写美能力。我在教《春》这篇优美的散文时,尽量将课文中描绘的美景用精练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去感知这些美景。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四幅画面,让学生领会描写一个事物应从几个不同侧面进行描写的技巧。通过分析语言、修辞,掌握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只要在教学中坚持挖掘课文中美的内涵,分析美的意境及其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掌握写美的技巧。
(三)加强写作训练,养成写作习惯
一个人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就会把自己所见所感随时记录下来,而这些也正是写作的宝贵素材。如果是在老师命题后才被动的去思考、去动笔,那么我们平时的许多宝贵的灵感就会遗憾的消失了。老师应在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方面起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习惯的养成就不能只靠仅有的作文课了,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在开始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将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记录下来。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我还组织了在上语文课时,每节课时都抽出10分钟,让学生选读自己最得意的一篇日记,然后让全体学生从内容、语言、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写作兴趣,还可以收到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创美——发掘创造美的潜力
写作不是照相,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必须完全真实的反映,而是和画家作画一样,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造,也才更典型,更“真实”,更具有广泛的意义,这样的作品才是“美”的。因此,发掘学生创造美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美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主要是靠想象。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作文的翅膀。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能创造美的关键。其途径是很多的:
(一)通过观察事物,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我们看见一只小燕子,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它来自何方?在迁徙的旅途中遇过怎样的风雨?它有怎样的喜怒哀乐?看见一棵小草,也可以让学生想到它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不是和农民相似。例如在一个大雪纷纷的一天,我让学生观察雪,以《雪》为题,展开想象。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的智慧。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有潜力可挖的。
(二)欣赏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文学性强的作品,特别是小说,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好处。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审美欣赏,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更是在作家想象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再进行创造。例如我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精彩片段“三拳”时,我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范读了这一部分,让学生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听。这样学生在听的时候,在大脑中就能形成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促进想象力的形成。
(三)通过欣赏音乐,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的形象是流动的,没有空间的形象让我们具体地把握,而只能在感情的奔流中让我们自由地去想象。在一次听作文时,这位老师运用了音乐教学。他播放了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一边静心来听,一边把心中形成的形象简单记录下来。听完后,给学生5分钟讨论时间,然后进行创作,半小时后,学生都交上了想象丰富的优美的作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应成为我们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李茹,教师,现居河南平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