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790

[ 徐米莎 文选 ]   

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

◇ 徐米莎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涉及到的内容有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认识及其对音乐所表达的生活意境或思想的感悟,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欣赏者对音乐进行不断的体验、感觉和判断,从而探寻音乐中所蕴含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音乐欣赏的概述,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性方式和理性目标进行分析。
  关键词:音乐欣赏 感性方式 理性目标
  
  一.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
  
  人类认识活动中,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于人的美的感受,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感性认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它是认识活动的必经之路,那么音乐欣赏也不例外,它也必须经历感性认识阶段。音乐欣赏的感性认识方式具体有哪几种?下面将根据听众的差异、音乐作品的差异和欣赏目的的不同将其概括为三种感性方式。
  1.感知
  音乐欣赏的第一种感性方式就是感知。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就已经深深的感动了。有的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会作为通向生动性情的美感的技法,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因此,音乐欣赏者通过感知音响和音乐表象的东西来进行欣赏,这种欣赏所处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一种感受层次。音乐感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音乐欣赏者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响效果及其音乐的感性外表上,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耳朵的感性体验,而对音乐音响之外的事物或者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却置之不理。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是来自于这些音乐本身的愉悦感觉,正是这种感觉,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音乐欣赏者在这种感性欣赏方式中,被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所吸引,不由自主地被音流牵引而且在其中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愉悦。处于这种感知状态的音乐欣赏者,大多直接进行乐曲的体验,品味乐曲中的微妙情绪,但他们并不刻意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关注音乐的内容。感知的欣赏方式作为人们最普遍最直接的欣赏途径,一般适合一些情绪比较鲜明的、结构比较简单的音乐,比如背景音乐、音乐小品、轻音乐等等。而不适合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夜莺》,还是一首无伴奏合唱:如拉索的《回声》,人们首先感知的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音响,吸引其听觉和注意力的音乐才会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2.理解和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二个感性方式就是理解。它侧重于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和理解。由于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而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理解和情感方面跃进。这种音乐欣赏方式主要在于欣赏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于音响的旋律之中,同时还对这些音响的形态和运动规律进行简单的思维分析,沿着音乐的运动旋律,欣赏者不断的进行想象和联想,并且根据他们所经历着事情,如生活经历或者音乐经验,从而对音乐的作曲人或者作词人所处的境界或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对于音乐欣赏审美活动,情感体验是其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感性活动。可是,“还有很多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直观感受上,他们还期望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作品进行观念上的把握,也就是通过概念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理解音乐”。依照这种主动的积极的音乐欣赏方式,欣赏者将会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范围予以拓展,同时也将自己理解程度进行加深,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时,随着乐曲旋律听众会悲哀难过,这是建筑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知觉阶段已感受到音响不好听、不悦耳,相信情感欣赏这一阶层是永远限制着我们。情感体验的发挥对于这一欣赏方式,往往跟那些思想内涵丰富、结构较为复杂以及哲理性比较强的音乐作品比较适合,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和奏鸣曲,对于这种感性认识方式,欣赏者往往是凭借其所具有的经验或者知识,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进行解读。因此人们在欣赏时,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音乐额度感情体验上,而要充分运用理性,进行深深的思考。如舒曼的《梦幻曲》,其曲调的优美、婉转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不论是何种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欣赏者应该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作曲人的性格、经历、身世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这样,音乐欣赏者才能将其了解、体会到的音乐精神内涵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融会到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中,最终才能较完整地体验到音乐之美。
  3.综合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前两种欣赏方式进行结合,即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主要是欣赏者对音乐相关的各要素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而又全面的体验。这种综合体验其实就是人们感性认识晋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性的感知、体验、理解之后,将会进一步地对音乐所蕴含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探索和体验。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跟音乐的艺术背景、人类情感等内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只有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出的人类情感和艺术情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理解,他才能获得完满的理性的音乐体验,即达到理性目的。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通过对其的了解,可以发现有这样一句“通过斗争达到胜利,从而获得自由”的内容,它给听众一定的限定,使听众进行丰富而又宽阔的联想和想象,使其得到综合的情感体验。对于这种音乐审美方式,它涉及到了其它文化艺术跟音乐艺术的互译互阐,也融合了人类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审美过程,这种欣赏方式能帮助欣赏者对各种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其圆满的审美情操,它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欣赏者,也适用于各种类别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的理性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音乐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的心理过程,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有着感知、理解、体验、综合体验等感性方式,它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理性的目的。其实在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中,也掺杂着理性的因素,比如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内涵的分析和思考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的因素。音乐欣赏中所发生的这些理解、体验等,都是运用一些理性思维对音乐进行评价和审美的。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发展到一定的程序,它将会晋升为理性目的,即人们思维活动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即通过音乐的欣赏,了解作曲人的生活背景、创作意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以及音乐所反映出的艺术情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欣赏者通过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和获知的。欣赏者除了直觉的收听音乐之外,还必须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曲人所具有的创作思想和音乐中所应用到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和了解。比如《江河水》这样一首民族器曲,只有在听众进行理性的认识之后,他们会感到悲哀,而联想起乐曲中所反映的旧社会我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再如肖邦的这样一首曲子——《b小调“革命”练习曲》,对于它,听众不但会产生出激动情绪,同时也会对肖邦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品会。因此,欣赏声乐作品就常常从词与曲结合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欣赏器乐作品既要求欣赏者通过反复的欣赏加深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同时还要求欣赏者多学习和借鉴一些有关资料,深入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一项多层面的心理活动,音乐欣赏不但有着一定的阶段性,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对于不一样的欣赏者,不一样的音乐作品以及不一样的欣赏方式,其反映出的认识境界或者意境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师玉丽.试论感性在音乐欣赏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09,(6).
  [2]陈振秋.感知·体验·理解——谈音乐欣赏的三部曲[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1).
  
  徐米莎,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师。

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