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8

[ 葛长民 文选 ]   

如何成功解读文本

◇ 葛长民

  内容摘要:文本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分别从读者、作者、教者、学生等视角去解读教材文本。
  关键词:解读文本 读者 作者 教者 学生
  
  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以文字符号承载着审美信息的一种永久性的自然状态的存在。狭义的文本就是指语文教学中的一篇篇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一些看法:
  
  一.从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首先我们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自主地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的把握文本。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尽量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以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产生思维的共鸣。
  
  二.从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参,只能是“参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中。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此基础上,深入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三.从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
  
  教师是专业的个性的文本解读者。作为专业的文本解读者,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宏观掌握文本内容,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和各阶段课程目标,理解编辑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研读文本,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的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作为个性的文本解读者,教师必须充分、细致地阅读教材文本,每个教师的个性都会成为解读文本的一种别样体悟。教师对教材文本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
  
  四.从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最后,还必须考虑到教师解读文本的对象——学生。学生是文本解读的最终主体,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所以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解读能力、认知心理学习习惯等因素,以学生的角色走进文本。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解读,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面临的难题,对之进行分析,理出解决的途径,以便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更好的从中获得感悟、陶冶性情、提升素养,从而更好的为学生解读文本导航了。比如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学生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葛长民,陕西兴平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如何成功解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