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17

[ 邱姣莲 文选 ]   

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 邱姣莲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笔说话,表达写作主体独特的、真切的、高尚的情感体验,抒写自己对即发现象的感受与认识,阐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新形势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老师必须对作文教学积极思考,大胆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优质高效 探究与尝试
  
  一.写出生活作文,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它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抒写生活的“活水”。只有做到了让学生写生活作文,而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不是闭门造车、搜索枯肠,才会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与作文交融一体的新鲜感,才会使学生保持永不衰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该让学生走向生活,拥有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兴趣这位老师带领他们陶醉其中。中学生天真、活泼、敏感,喜欢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谈天说地——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放心地、随心所欲地写,自由地、大胆地去写,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积极地、主动地去评、去改,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必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使他们怕说错了而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学生打开了话匣子,说自己想说的话,如诉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谈论身边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评价歌星影星名家大腕,发表对某一新事物的看法等等,有了这些,作文不就有了生活的时代的气息了吗?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引导学生将写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热爱生活的中学生一定会热爱写作,并乐此不疲不吐不快的。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一条经验叫做“先放后收”。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启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这是“放”;教师在这其中指导学生如何把话说得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如何把话说得准、说得巧、说到点子上,这是“收”。智慧的语文教师犹如拽着一根风筝线,把握时机,收放自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自然会越飞越高,越飞越精彩,不但会自主地写作文,而且会轻轻松松地达成预期目标,顺顺利利地完成考场作文,享受作文的成功感,走上写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灵活借鉴,反复训练,形成写作技能
  
  常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某同学在构思上、选材上因模仿了名家或优秀习作遭到其他同学的讥笑,某老师对学生仿写的作文评语大打折扣,甚至拒之门外。这的确让我深思了一番。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一味强调学生创造,强调新意,恰恰使学生作文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位大师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因此作文技能的形成,模仿和历练是必经之路。如同少儿学唱歌、如同初学骑自行车,如同学做菜等,只有反复模仿练习,才能熟而生巧,才可能有新的创造。
  明白了作文是一种技能,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借鉴并练习仿写。仿写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进行。如仿写美句,仿写动作描写片段,仿写文章构思,仿写组材方法等等。学了《我的长生果》,可以设计一堂仿写排比句的课;学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可以设计仿写叙述和议论巧妙结合等等。只要教者大胆设计仿写课,学生就会仿得像,仿得好。
  
  三.注重思维训练,加深作文内蕴
  
  我在讲授如何构思时,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求他们调动联想和想象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在构思“如何得体与人交往”时,有交往能力的学生分条写出应看不同对象、分不同场合而论,知道怎样才叫得体,而不具备交往能力或不加思考的同学则笼统的写要伸出援助之手,乐于助人,显然思维品质有高下之别。在构思“我不再———”这个半命题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审出“不再”这个虚词的情味,然后确定写作的重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思考“为什么不再”和“怎样不再”的问题,作文的主旨明显有了深度。
  作文不是生硬的文字拼凑的游戏,生活万象映入学生的脑海,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并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也只有参与了写作主体的思维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才会有真情实感,才可能有独创新意,有深刻内蕴。
  
  邱姣莲,教师,现居湖北新洲。

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