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702

[ 朱旭红 文选 ]   

讲课开头方法面面观

◇ 朱旭红

  一节课的开头,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节、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入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住一样。所以,我们绝不可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开场白,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那么,一个好的开场白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或者说一节课应该怎样开始?我们很难给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每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开头的设计要因教育对象、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开头,讲究开头的艺术性,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但是,一个好的开头绝不是教师天马行空就能成就的。一个好的开头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自然、新颖、形象,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反之,一个过于平板的开头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教学效果。以下十种方法可供一线教师借鉴思考。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简捷、明快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种开讲,清晰简明,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2.精心解析,破题导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讲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结构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嫌。
  3.联系实际,巧设悬念。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这种开讲,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围绕着问题的核心,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地去探求教材中的知识。
  4.直观形象,激趣导入。
  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而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就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5.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影、电视、录音、等手段来开讲,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或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6.回忆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做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7.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建筑在积极、活跃的基础之上。
  8.精彩谈话,活跃思维。
  谈话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前后连贯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多层次的谈话,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观察有关的教具、标本、实物,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学习新知识。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谈话,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师生之间的谈话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9.分析判断,逻辑推理。
  推理是人们的头脑根据已有的判断(知识),经思维(第二信号系统)的分析综合作用,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概括性认识和有关材料或事实,对过去推断或对未来预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0.审题入手,提纲挈领。
  标题是一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高度的概括。它起到开门见山、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的作用。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和同学共同分析标题,并围绕标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导言,直截了当,清晰简明,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这样也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课的开头因人而异,就像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老师也有一千个开头的方法。但是,无论是哪种开头,只要你能紧扣课堂主题,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就是一个精彩的开头!
  
  朱旭红,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讲课开头方法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