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825

  

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

◇ 易颖俐 杨红娟

  一.研究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发展轨迹的依据
  
  本文以《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年-2009年刊登的1600多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论文划分三类:以定性研究范式为主、以定量研究范式为主、定性研究范式与定量研究范式相结合。研究目的是寻找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预测未来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
  《教育与经济》是我国唯一的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性期刊,与国外Education Economics、Review Economic并称为国际知名教育经济学研究杂志。本文以《教育与经济》杂志刊登的文章为整个研究背景,对1985年-2009年此刊物发表的1600多篇文章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归纳,寻找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
  数据下载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对期刊进行分析后,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89年,第二阶段1990年-1994年,第三阶段1995年-1999年,第四阶段2000年-2004年,第五阶段2005年-2009年。
  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 在其编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最先提出“范式”一词的概念,他认为每个科学发展都有其内在的特殊结构,体系这种内在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常规科学所依赖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同其他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相同,我们通常采用克莱斯万的定义: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使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而不是用语言文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
  
  二.对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发展轨迹的浅析
  
  教育经济研究范式中定性研究范式和定量研究范式两大范式的发展、对立和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及方法的变革与融合。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中,两大教育研究范式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基本发展趋势。
  (一)浅析1985年-2009年定性研究范式发展轨迹
  总的来看,教育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人文经济学,以定性研究为主。我国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背景一方面基于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另一方面基于苏联政治经济学。80年代末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论文都是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探索和定位,开始运用教育经济学解释生活中遇到的教育现象、政策、法规。
  首先,从定性研究范式论文所占比例看,定性研究一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人力资本、教育与市场、教育计划、教育政策,研究者多是运用定性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性质。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入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我国学者,大部分是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而非经济学出身[2],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大多运用教育领域常见研究方法。
  其次,从定性研究范式论文所占比例看,定性研究范式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教育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定性研究已经不能充分的说明教育现象和问题,研究方向已经从之前的宏观层面的研究逐步转向关注微观,并且定性研究多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不具有整体代表性。定性研究为教育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仅仅依靠单纯的理论推演解决教育经济学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够的。
  (二)浅析1985年-2009年定量研究范式发展轨迹
  定量研究是以实证分析为主,偏重量化研究。定量研究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3]。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是运用定量研究范式。
  首先,《教育与经济》杂志中以定量研究为主的论文在第一阶段所占比例最高。这个时期,我国的教育经济领域都是较为单纯介绍国外研究的教育经济学模型和研究方法,很少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纯理论、纯公式的论文较常见。加之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人员多为非经济学者,对经济理论较为生疏,不能很好的运用定量研究结果指导实践。
  其次,定量研究范式论文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虽然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能够很好说明问题症结,但是单纯的定量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经济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经济学的理性分析范式一直面临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及来自经济学内部的诘难,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抛弃僵死的、固定的理性概念的图式而转向生动活泼的直观和洞见[4]。
  最后,单纯的定量研究在2009年和2008年都没有出现,说明只通过用经济学公式、统计结果说话,而不带有一点人文色彩的文章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研究性的论文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实践价值,能够指导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不合理的现象通过研究提出合理建议和解释,仅仅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三)浅析1985年-2009年两种研究范式融合轨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同时教育经济学本身就是人文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定性研究的批判和分析。西方经济学中的模型和统计软件又为教育经济学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用数字、结果说话,能使人更加信服研究结果。
  首先,两种研究范式融合论文所占比例轨迹呈上升趋势。在《教育与经济》杂志创刊前期,两大研究范式彼此独立,定性研究范式占有主导地位,定量研究仅仅是介绍国外的教育经济学概念由来和模型演算过程,并没有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指导实践。但是,在以后几年里,逐步形成了新的研究体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政策指导。在定性研究方法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政策指导;在定量研究方法指导下采用实证分析,量化为主,分析问题。
  其次,两种研究范式共同应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以整体、探索、解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范式与以统计、调查为特征的定量研究范式有机融合,两种范式互为补充,并统一在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复杂范式里。在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两大研究范式趋于融合,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和富于逻辑的推理揭示着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研究者应该充分运用两种研究范式各自具有的优点,扬长避短,依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合理分配两种研究范式的比重。例如,在对教育政策的研究上,以定性研究为主,配合定量研究所得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以便客观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三.总结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发展轨迹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教育学科,有的学者更倾向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科,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它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建立在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它不仅以教育经济领域里的问题、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经济学学科特点,主要运用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模型运算,共同揭示本学科中存在的一般规律。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型、交叉型学科,它是建立在定量研究范式和定性研究范式基础之上,呈现出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由分化走向融合,螺旋推进,两种范式保持独立的同时也相互合作、相互繁荣,定量研究范式与定性研究范式边界上出现了重叠交叉,两种研究方法秉承各自的范式理念,在教育经领域实践中逐步走向合作,一种全新的,更加符合现代研究需求的范式也即将出现。教育经济学范式发展轨迹由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各自分离的两种范式必将最终走向融合。
  
  注释:
  [1]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2]李桂荣.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之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9.(6)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田汉族,从科学到人文: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转换[J]教育与经济,2009(2)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2.李桂荣.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之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9,(6)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田汉族,从科学到人文: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转换[J].教育与经济,2009,(2)
  5.毛亚庆.从两个教育家的争论看教育研究的两大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6.张学敏,田晓伟.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8.(3)
  
  易颖俐,杨红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