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2期 ID: 422853

[ 冯平 文选 ]   

《草原日出》生态主义叙事声音研究

◇ 冯平

  摘要:生态主义是诸多世界文学的核心主题,饱含了作家对生存的关注。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与她的文学作品内涵深刻密不可分。莱辛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草原日出》是短篇代表作之一。本文从生态主义叙事视角出发对《草原日出》进行解读,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内涵理解。
  关键词:《草原日出》 莱辛 叙事 生态主义
  引言
  多丽丝·莱辛凭借自身卓越的文学才华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成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以来文坛地位最崇高的女作家之一。鉴于其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瑞典文学院评价道:“女性经历的史诗级作家,运用怀疑主义精神、才能热情与预言的能力来看待被分裂的世界文明”。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学史上是独特的存在,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等。尽管《金色笔记》被称作是女权主义经典之作,但是她没有接受大家给与的“女权主义者”这个名号。虽然她总是提醒身为作者应该重视道德与良知,但是她自己却不赞同别人给她冠以的“灵魂工程师”的称呼,这是由于,她始终没有忘记创作的初衷——站在更高远的位置来参透命运的奥义,并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多变的世界。
  《草原日出》是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这篇作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内心世界的成长历程,虽然整个故事读起来貌似很简单,但实际上这部作品深入表现了作家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展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论对这个世界环境的荼毒,呼唤大家重视重新建立人和世界万物和谐共处的态度。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自身童年经历必须结合在一起看待。莱辛在其一生中有过多次的跨越种族与文化生活的生活经历。莱辛出生于伊朗,5岁时跟随双亲移居非洲,30岁时重返英国。这个过程中在非洲生活的丰富经历,给她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草原日出》就是以她曾经生活过的非洲大草原作为背景来进行写作的。
  一、《草原日出》的生态叙事
  《草原日出》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个15岁的少年趁着天刚朦朦亮的时候出去狩猎从而看到一幅令他惊讶的场景:一只身负重伤的雄鹿被蚁群围剿,尽管这只雄鹿不断挣扎、对抗,但是都没有用,太阳徐徐升起,雄鹿变成了白骨。这残酷的一幕,激起了小男孩内心一连串反应:害怕、同情、悲伤、恼怒。小男孩为亲眼所见的这一残忍的场景所震撼,他意识到万物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自然界的规律是如此的冷酷无情;进而他意识到自己的打猎行为就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源。这个发现让他遭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灵难以承受,从而令他开始反思人类的行为。故事的最后,这一切情感挣扎都变成了理解。
  莱辛在《草原日出》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人和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展开研究,表现了其人文主义关怀。这个故事的内容尽管十分简单,可是仔细思考之下,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宏观思考与生态意识。这个故事在开始的段落中提到,“他蜷缩在被子里……想要战胜它非常简单……心想:我连自己的思想都可以打败!我更可以掌控身体的所有部分!”“不肯承认自己累了,睡觉这件事对他来讲也是一个仆人,想睡就睡,想醒就醒。”类似这般描述不得不令读者想起海明威的“硬汉”形象,这类以“人”作为描写的核心,掌控所有的思想和“人本主义”不约而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小男孩经历了一系列令他害怕、同情、悲伤、恼怒的情感过程,从而使他陷入无尽思虑中,“……假如不是我的到来,雄鹿将顺其自然地消逝,我为什么要干涉?……活着的东西在挣扎苦痛中逝去,这是自然法则……我阻止不了,我也没有办法阻止……对命运与将来的看法就这般第一次闯入他的世界,紧紧地握住了他。”此时此刻,主人公的内心思想在发生剧烈转变,原以为人类能够掌控所有事物,逐渐认清人类对改变环境所持有的有恃无恐态度,继而意识到他在伟大的自然规律面前是如此不值一提,最终领悟到人类也仅仅是自然界里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
  小说的创作背景包含的主题思想来源于自然主义——自然界的能量和环境主宰万物的理念,而这并不随着人类的主观想法而改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展顺应了自然主义的写作理念。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将来要做什么决定,读者无法预知,然而,就这部小说的末尾而言,小动物的死的确成为令小男孩开始考虑身外环境的契机,从零开始探究其所在的生活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同时也是隐喻全人类重新看待欲望与行为的开端。“日出”原本的含义就是一天当中新的开始,标题中的日出暗示了这部作品的主题。
  这部作品中艺术化的语言和富于哲理的思想都展现了莱辛特有的写作功力。透过针对作品中平实的语言、深刻的写作意识与小说展现的哲学思想的解析,读者不得不产生疑问,作者是不是希望通过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转变来传达人和自然、世界、超意识形态之间的生存哲学?作者在这部作品的狩猎文明中,着重展现了人的现代生态意识。除此之外,在这部作品里面,她还使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来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转变。主人公从一开始的“我连自己的思想都可以打败!我更可以掌控身体的所有部分!”这种“本我”意识转变为“这就是自然法则……我阻止不了,我也没有办法阻止”的生态自我,然后到“雄鹿之死状令其无法释怀……,他想明天一早,就躲开别人,去那个地方,仔细地考虑一下。”一连串内心世界的想法流露出丰富的生态主义理念。
  二、生态主义里面传达的人文主义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从批判西方二元论和统治逻辑入手,提出在以男人为核心,人和自然对抗的世界观是怎样使得男人用统领的态度来对自然、女人(与不同种族等)实施压榨与束缚的。以生态女性主义观点来看,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这个观点认可自然具有其内在价值,认为人和别的物种还有大地是一样的,没有阶级区别、一视同仁,这一切构成了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创作,女人更有能力终止人类掌控和驾驭自然的状况,使得人、物种和自然三者之间的疏远距离得到解决。
  在这部作品里,广阔无垠的非洲大草原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繁衍养育着那片土地上的一切,太阳升起照耀在土地与树木上,灌木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大树上倾泄下如银子一样的光线,一望无际的闪着白光的野草吸透了露水,朝着天空射出缕缕明暗交错的微亮的光。然后鸟儿们叫嚣着冲向天空,宣告崭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那条泛着光亮的河水,就像千百年来经历过的无数次的日出与日落一样,沉默寡言地、慢慢地朝着远方流去。所有都弥漫着母性魅力,赞扬优美动人的生命。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孩童、雄鹿等等,均是自然界的结晶,身为生态链上的一环,并没有阶级的区别,需求和感情均应当一视同仁。雄鹿代表着美丽的大自然。鹿原本是优美的生物,是无拘无束、自在活跃的生灵。在主人公的脑海里,它“可能一个钟头以前,如小精灵般自在行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身上的丝丝微凉”“它骄傲地穿行于大地上,摇着犄角,甩动修长的尾巴,闻闻黎明寒冷的空气,好似君王与征服者一样散步其中。”被蚂蚁吞噬之前的小生灵是那样自在、悠哉、优美动人,就好像大自然还未遭受摧残之时,它也是自由、开阔的。   主人公小男孩脑海中意识的改变与成长,顺应了“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深层生态伦理学当中的“自我”在达到成熟以前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本我,社会自我和生态自我。这其中“我”,不光只是我这个个体,也包含了整个人类,以及自然界中的全部存在。小男孩在经历挣扎纠结的思考之后,终于发现其自身仅仅是大自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个体在自然法则面前束手无策,只能臣服,这使他生态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完善。
  这个故事中雄鹿的死状令主人公无法释怀,受到良心的谴责。很可能是由于他无意识当中击中雄鹿,才令雄鹿惨死的。这其中能够看到隐含了的生态女性意识。从生态的层面来看,是男性在破坏生态环境,是其片面追求发展而一味想打败大自然进而控制大自然的欲望,使得人们向大自然永不停止地索取,但这终将引发整个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灭亡。所以,只有在理智和情感,女人和男人,人和自然挣脱掉二元对立论束缚,重新树立互相关联、相依相存这种生存模式后,才可以解决全人类的危急,使得一切回归到最完美的状态。这部作品经常被学界看作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成长的作品,但是深入来看,作品里面各个地方都展示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意识,主人公的纠结来源于二元对立论和自然生态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作品中详细展现为主人公的精神和举动、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和广阔无垠的大草原的矛盾。
  结语
  只有人和自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人类才可能持续地朝前进步。目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正在慢慢地发生转变,这对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能。莱辛在小说中着重表现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展现了一位身为女作家对女性地位的认同,同时提醒我们需要对自然界给与关注和敬畏。与其他女性作家不一样的是,莱辛极少将个人时间与经历投到繁杂的生活上,她的小说更多的是自传体,非常富有冒险精神,看重灵感而轻于雕刻。她写在自己写作生涯开端的这部作品,不管是景色描写,还是对小男孩的内心展现,甚至是群蚁吞噬雄鹿的情状,从情节铺垫到氛围酝酿,都极为精彩,她写作最辉煌时期的著作也都源于此。《草原日出》中并没有给出角色的名称,因为作者对个体人的关心是建立在对整体生命之上解读的。莱辛呼唤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态女性主义及人文关怀的崇高精神。语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娄沂.生态文学思想视角下对莱辛小说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08).
  [3]黄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闫海燕.生态主义理论下莱辛文学作品评析[J].语文建设,2015(23).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4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编号:2014C120)】

《草原日出》生态主义叙事声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