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让阅读教学与生活紧密连接,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技巧 方法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所以,阅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重,由幼稚走向成熟。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多读报纸,纵观天下。
阅读无处不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看报纸的好习惯。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外来务工的子女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少之又少,课外知识与城市学生相比匮乏得多。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便自己花钱定了一份《兰州晚报》,每天按时放在讲桌上。学生每天在闲暇之余,总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翻一翻,读一读,品一品,聊一聊,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阅读一些优美短文,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活讯息,明白一些做人道理。这样坚持一学期以后,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报纸不离手,读报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报练达了学生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断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也越来越精彩,这时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诵读经典,谈古论今。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精美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大文豪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们留下的这些诗文或语言隽永,或意境深远,或韵味十足,读来琅琅上口,如饮醇酿。如《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千古流传的古文诗词,早已在广大少年儿童的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典诵读中理解着社会,体会着人生,并不断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他们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
第三,博览群书,提升素养。
一部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用书”,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手中的课外书数量有限,于是,我每周星期一都让学生每人带一本小学生必读书目中的一本书,相互交换,用一周的时间看完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周星期五下午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文教学。课文反映生活,课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课文、语言的本源。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阅读课文就是阅读生活,理解课文就是理解生活,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
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学生从文本中得到自己独特的生活启示,或增长了知识,或丰富了思想,或经历了一次情感体验等。教学中,笔者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无拘无束,“我口说我心”。只要我们要用宽宏的态度,宽阔的胸怀,真挚的爱心,俯身倾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阅读教学一定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学生思维也会由固化走向活跃,性格会由锁闭走向开朗,教学真正成为生活化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从而优化学习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一定的情境下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在儿童欢乐的活动中自然地理解文本,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还可以通过丰富的体验渠道,感受生活情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围绕文本,以多元化渠道,打开多扇窗户,利用多种形式(动手绘画、肢体运动、音乐感受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生活的多元化感受,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丰富的富有自己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理解。
综上所述,让“生活”充实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张军芳,女,甘肃兰州市十里店第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