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快速发展的时代,纷繁复杂的学校变革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无不凸显了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发展的领航者的地位和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而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领导力则是校长领导力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它不仅是校长职业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根本,也是衡量校长专业化水平提升的根本性指标。提升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要求。基于此,笔者拟对该课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
在国外,有许多专家学者和不同组织的领导者对领导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就笔者视野所及,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侧重于领导力(Leadership)理论的探讨。有关资料表明,国外学术界已经对领导力问题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研究。如今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化的过程。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科学的逐步形成,后来一些西方学者又出版了一系列管理学著作,如彼得·德鲁克的《有效的管理者》、伦西斯·利克特《管理的新模式》、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管理的哲学》等,这些管理学著作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领导力理论。
弗莱希曼(Fleishman)等人在1991年就曾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大约发展形成了65种不同的体系,这些体系都试图对“领导力”这一理念做解释。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库泽斯(JameKouzes)、巴里·波斯纳(BarryPosner)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1]美国学者Chapman和o’neil认为,“一个经典的领导力模式应该包括六个要素,即充满理想色彩的使命感、果断而正确的决策、共享报酬、高效沟通、足够影响他人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还给出了领导力公式,领导力是前五个要素的和与第六个要素的乘积;”[2]Stogdill对领导特质理论进行调查研究的结论表明,“领导者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成就、韧性、洞察力、主动性、自信心、责任感、协调能力、宽容、影响力和社交能力;”[3]约翰·加德纳(JohnW.Gardner)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队)为实现领导者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而通过说服或榜样作用激励某个群体的过程。而领导力的核心是领导与下属的相互影响,领导力的发展是终身的任务;[4]魅力型领导理论的代表人物Horse认为,“魅力型领导力主要包括支配欲、强烈的影响欲、自信心和强烈的道德价值观等;”美国领导学学者Cashman认为,领导是由内向外的,领导不是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它源自个体内部的某个地方。一个人可以通过七种路径实现由内至外的领导,这七种路径分别是目标控制、变化控制、入际控制、本质控制、平衡控制、行动控制和个人控制。实际上,Cashman提出的这七条路径正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七种能力。[5]
第二类研究主要侧重于教育领域内校长领导力理论的探讨。领导力问题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界发起了对领导力的重视和研究兴趣之后,教育领域很快有了回应。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借鉴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社会学理论、哲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将现代的领导力的理论引入到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获得重视正是遵循了这条路经。肯尼思·利恩伍德(KennethLeit.hwood)指出,“学校领导者必须专注于需要并为个体工作人员提供针对个人的关心,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好像被遗漏的成员(个别关怀)。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必须帮助工作人员以新的方式思考老问题(智力激发)。有效的学校管理者必须向教师和学生等传达较高的期望(鼓舞动机)。最后,通过个人的成绩和优秀的品质,有效的校长必须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榜样(偶像影响)。”[6]
(2)国内
在我国,领导力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领导力的研究经历了与领导科学理论同步发展的过程。我国当代社会正在不断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征程,其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也日益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动态特征中,校长领导力研究成为了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引发教育学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国学校而言,现代学校管理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但由于校长领导力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教学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引起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涉足该领域,并有一批专著和论文问世。就笔者视野所及,将我国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外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理论和经验的介绍。主要包括一些译著,如由詹姆斯·库洋斯所著的《领导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迈克尔·威廉姆斯所著的《领导力创新的第一本书》,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所著的《美国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约翰·加德纳所著的《论领导力》,中信出版社2007年出版;欧文斯·罗伯特·G所著的《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博恩·崔西所著的《卓越领导人的领导力》,重庆出版社2010年出版;阿川和罗瑟尔著,郑晓明,赵子倩译的《卓越领导力:理论、应用与技能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ShirleyM·Hord主编的《学习型学校变革》等,为我国的校长领导学的科学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第二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校、校长领导力理论的构建和研讨。例如,张爽综合了领导、领导力的理论观点,探讨了校长领导力的背景、内涵及实践;[7]王磊则从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入手,来界定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和要素;[8]陈明燕从领导威信、人格魅力、创新意识三大方面讨论了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9]毕恩明和路书红从区域教育发展的愿景、校本管理的制度变革和校长专业生活方式的改变三个维度上来探究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10]何冲从校本行动和区域行动两个方面讨论了校长领导力提升的策略;[11]石中英从价值角度切入,研究中小学校长的价值领导力;[12]孙祯祥从学校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教学与管理、经验与总结、校园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入手,讨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13]武艳霞从学校领导力和校长领导力的关系切入,讨论校长领导力的实践途径。[14]这些理论的构建和研讨,是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它不仅给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校长生存、生活、工作与发展的环境,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推进学校的深层次的变革,并且为中小学校长实际工作层面开创了理论的基础。
第三类研究主要侧重于校长教学领导力(instructional leadership)这一实际层面的研讨。例如,赵茜和刘景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我国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包括四类教学领导力行为、八个情景因素及其作用;[15]赵德成从新课程与素质教育切入,探究了校长教学领导力领导什么和怎么领导的问题;[16]许培军以听评课为依托,研究了校长教学领导力提升的方法;[17]丁玉祥从进一步规范办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18]师晓星从课程改革的实施切入,分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和课程领导力提升的主要策略;[19]王越明从新课改的要求入手,分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对策和措施;[20]杜萍等人从课程改革切入分析了校长的高绩效的课程领导能力。[21]
他们认为,中小学校长在领导角色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从以前的传统行政领导者,转化为如今的现代教学领导者。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CEO,不仅仅只具备行政领导的特征,更应该关注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工作,也更应该具备校长领导力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教学领导力。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所包含的多项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它是一系列有关教学行为能力的组合,而由哪些教学行为能力则要看在哪一个层面上。
第四类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会机构或者媒体的调查和评论。专家和校长们结合专业理论和自身的实际经验,从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学校竞争力、校长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等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校长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的内涵,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和素养,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3.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理论革新了“校长”的内涵,教学领导力有能力帮助校长提高领导力、执行力和竞争力。国内外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校长教学领导力,并认为校长教学领导力是由各种领导能力或领导知识体系构成的,但他们对校长教学领导力构成要素的认知存在很大分歧。这就为我们研究校长教学领导力理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校长教学领导力理论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对其研究还不甚深入,中国知网中搜索到的校长领导力相关论文不到30篇,其中真正讨论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更不足10篇,可以说,这些研究未曾搭建起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理论体系和架构。
通过上述文献,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综述,并提出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实质内涵,分析出提升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文的突破点。笔者也希望能为其他学者在今后对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构建和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
注释与参考文献:
[1]ouzes&Posner.(1995).Theleadershipchallenge(2nd ed.)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K Sharon Lund O’neil,Elwood N.Chapman.发现,然后培育你的领导力[M],京华出版社,2004
[3]Bass, Bernard M,Bass & Stogdill's领导手册:理论、研究与管理应用(第4版)[M],Free Press ,2007
[4]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M],中信出版社,2007
[5]中国科学院“科学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科学领导,2006
[6]Robert J.Marzano,Timothy Waters,Brian A,McNulty,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从研究到效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7]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8]王磊,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与要素,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6)
[9]陈明燕,浅谈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J],现代校长,2007(9)
[10]毕恩明 路书红,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0(4)
[11]何冲,关于校长领导力的提升策略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
[12]石中英,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07(7)4
[13]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14]武艳霞,论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实践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
[15]平赵茜 刘景,我国校长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中小学管理,2010(3)
[16]赵德成,校长教学领导力:领导什么与怎么领导,中小学管理,2010(3)
[17]许培军,通过听评课 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中小学管理,2010(3)
[18]丁玉祥,“五严”规定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19]师晓星,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0]王越明,有效教学始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中国教育学刊,2010(3)
[21]杜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一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陈庆,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