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75

[ 夏二梅 文选 ]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

◇ 夏二梅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黑体字为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设想:
  《故乡》第一课时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通过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第三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也为第四单元《小说家谈小说》中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评论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分析文章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过的《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本节课内容)
  在初二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多媒体出示)
  (一)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学生分别回答、补充、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钱放得很严实,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突出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酸气全无,生计维艰,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排”、“摸”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其概括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
  所谓细节描写,即对人物、情节细微之处的着意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包括场面)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
  《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这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
  1.教师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终于”的解释是: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多媒体出示)
  2.寻找文中四处“终于”。学生很快找到后用多媒体展示出。
  (多媒体出示)
  (一)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二)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三)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四)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3.品味四个“终于”在文中的作用。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前,教师向每组学生提出具体讨论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讨论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讨论一:为何母亲很高兴 “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为何我们“且不谈搬家的事”?我们要卖掉老屋搬家到外地谋生,那么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生活又如何呢?
  讨论二:“我”为何“急得大哭”,少年闰土为何也“哭着不肯出门”?
  讨论三: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终于”二字写出中年闰土什么心理?
  讨论四:母亲叫闰土坐,他为何“迟疑了一回”?他为何口口声声称“我”“老爷”?
  4.全班交流。每大组推选一位组员总结陈词,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
  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一)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破产——第一个“终于”
  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母子相见,当然高兴,但世况日下,家境衰落,母亲难免凄凉,而此种感觉又不能扫了母子相见之兴,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藏”是有意识地隐藏而不露,是生怕露出凄凉的神情,引起刚回家的儿子悲凉的联想。 “终于”一词写出了我和母亲虽然尽量回避谈及卖老屋搬家这一辛酸话题,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的心理。看似平常的一个词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破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令读者也感到辛酸。
  (二)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影像——第二个“终于”
  虽然那时“我”是个少爷,闰土只是个短工的儿子,但孩子的心灵还未被污染,在一起不分尊卑贵贱,“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闰土聪明伶俐,勇敢能干,知道许多我不了解的稀奇事情,闰土也在城里见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过得也很开心,两个孩子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成了我记忆中故乡那美丽影像的缩影。“终于”一词写出了少年闰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与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与我情投意合,难舍难分。当分别到来时,只能用最率真的哭来抗拒,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只好含泪与我分别的心理。从这个“终于”一词,我们窥到了少年闰土对“我”的纯洁真挚的深情,令人动容。
  (三)现实中可悲的厚障壁——第三和第四个“终于”
  闰土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又让他感到尴尬难堪,所以凄凉。前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欢喜到凄凉,由颤动到恭敬的颜面变化,最终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儿时友情的复杂心理过程。后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既要听从“我”母亲的招呼,又害怕与“老爷”坐在一起有违等级规矩的犹豫不决的心理。两个“终于”体现了中年闰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这犹如一堵厚障壁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这种隔膜令人心颤。
  5. 小结: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其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的序言中曾对鲁迅的语言作如下评价:“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的确,鲁迅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只用了四个简单的“终于”就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刻画了鲜明的农民闰土形象,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这正是鲁迅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出示)
  四个“终于”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四. 运用所学方法,在本文中寻找其他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此处只举两个例子,学生找到其他细节描写皆可)
  例1 他回过头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讨论后明确:怎样写闰土让躲在身后的水生出来,显然有许多动词可供使用:拉、拽、领、牵、扯等等,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一个“拖”字,试想,如果用“拉”等动词,只能使读者想像到一方──闰土的动作,却看不到水生一方的心理和动作,而“拖”呢?不仅拖出一个画面──大人焦急地往前用力拽,孩子双脚用力蹬地,躬身蹙额的情态,而且披露了闰土的心理:在“老爷”面前不安和恭敬。这对刻画闰土的麻木自卑的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运用词语的精湛、奥妙可见一斑。
  例2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她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讨论后明确:读到这样的细节,仿佛看到泼悍、爱占便宜的杨二嫂,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一边眼睛四周窥视,她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在细节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迁移。分析其他篇目中的细节描写,学会举一反三,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节选自《背影》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词,朴实无华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展现了一个永恒的感人背影,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多媒体出示)
  材料二: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讨论后明确: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无以言说的巨大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结束语:
  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浙江绍兴,美丽故乡,鲁迅潜心体会,感慨世事,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车站送别,朱自清用心感受,融入真情,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总是处处用心捕捉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细节,学会利用“细节”这一把金钥匙,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更希望同学们能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最后送同学们四句话:(多媒体出示)
  带一双慧眼,
  多一份留意,
  融一腔真情,
  写一处妙笔。
  
  夏二梅,苏州大学教育硕士,苏州振华中学校教师。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