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散文作品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最好的文本。
关键词:散文意境 文学素养 培养
一.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
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使之或感奋、或欢乐、或忧愁、或沉思,使之热爱真善美,使之憎恶假丑恶。这就是意境,这就是意境的美感作用。如朱自清的《春》。在《春》中,朱自清勾勒出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迎春图: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勒春天的轮廓画,然后从轮廓到局部,“推”出草、花、春风、春雨四幅“特写”,从各个侧面工笔细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最后从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转到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推”出一幅迎春图,从而使人们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所具有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彩图中溶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意,就使得散文的意境具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
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形式的抒情散文,只有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烈感人的艺术美的魅力。散文侧重叙事、写景和抒情未必不可,但若能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使作品意境融彻,就比单纯的抒情和叙事写景更好。直抒胸臆,固然淋漓尽兴,但往往失之于浅露;叙事绘景状物,专工形似,笔端无情,又往往平铺板滞,不能触发想象思维深化作品的潜在内涵。所以说,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散文作品,才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早在被鲁迅称之为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散文中创造意境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渲染的那种没有压迫剥削、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意境,就是杰出的代表。到了唐宋,一些散文家几乎是完全自觉地在散文中精心描绘意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堪称典范。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老坡(指苏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可见当时的散文家是多么重视散文意境的创造。唐宋以后一直到现代的散文家,更是把创造优美的意境作为刻意追求的美学境界,其出色的散文佳作,无不达到这种境界。鲁迅写秋夜,郭沫若写银杏,冰心写霞光,杨朔写茶花,刘白羽写长江三峡,峻青写秋色,袁鹰写岚山樱花等,作家都能“化景物为情思”,使内在意蕴与外在形象,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有机交融,构成意境的完美形态。人们始终把意境美看作是散文美的灵魂和散文美的最高要求。
创造散文的意境,要求作者对所要表现的物象有精微的观察,有独特的发现,对生活和情感有独到的体验和思考,再加上构思的精妙,谋篇的缜密,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才能创造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意境。散文意境的范畴,人们通常的理解仅局限于风物山水的情景方面,认为只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散文才能有意境,这是片面的。散文意境在概念范畴上,比人们通常理解的风物山水的情景范围大得多,因此,不是只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散文才有意境,以社会(人物、事件等)为内容的散文同样少不了意境,而且大自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场所,自然与社会的内容界限是很难截然划开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自然,谈不上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竹树环合,水清鱼游的自然景色,只是常见的石潭风光,但是在“其景过清”的荒寂中,就已经浸润了“悄怆幽邃”的感受,气氛“凄神寒骨”,冷中孕情,可发现作者贬居失意的凄清心境,这就是意境。同是他写的《捕蛇者说》,写社会生活,除篇首的“永州之野产异蛇”外,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自然景物的内容。捕蛇者述说他的乡邻六十年来因捕蛇已十室九空,而自己竟侥幸不死的遭际,发出了既死而未满足的慨叹,作者以“余悲之”、“余闻而愈悲”的强烈感情贯穿全文,哀切沉痛。但仅限于此内容仍为平淡,高妙处在于作者抒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的议论,这是顺着文思而来的昂扬一笔,概括了记事的深意。这既是反诘,又是呵斥,这是题旨,是心境与事境、情境与物象的结合,所以,它也是意境。
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写的是一架极其普通的纺车,如果就物写物,充其量只能写成一篇知识性小品;如果缺乏浓烈深沉感情的灌注,也只能是一篇一般的叙事文字。而作者写的这“一辆纺车”,则是具有诗的意境的抒情散文。这是因为作者写的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关头,抗日军民处于极度困难时刻的延安的一架纺车,它在特定的环境、时刻中,被赋予了灵性,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作者着力写出在纺线中的典型感受,纺线人是深深爱他的纺车的,那“嗡嗡嘤嘤的声音,象演奏音乐,象轻轻地唱歌”。这声音是实有的,又是虚化的;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纺车运转的声音,又是纺线人心底的歌。正由于他深深了解这歌声的不平常含义,所以对纺车便产生了“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射手对良弓的感情”。在这里,艰难的劳动被诗化了,纺线人的感情升华了,而读者自然也就跟着进入了那个特有的境界,这不能不说是意境的创造。
二.散文的意境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通过散文的意境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在中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开拓散文意境,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情境中,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使学生有深切体会、受到教育感染,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利用散文的意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就是要因循散文通达意境的途径,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一般说来,散文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下面就从这两种途径出发,分别谈一谈借散文意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做法。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就要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引导学生鉴赏,就要让学生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也就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循果求因,真正体会意象之美,获得思想的升华。
胡咏,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