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01

[ 刘莹 文选 ]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个人原因

◇ 刘莹

  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是悲惨的,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悲剧原因是复杂的。
  关键词:个人性格 悲剧 成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安娜·卡列尼娜》这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妇女艺术形象之一,然而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是悲惨的,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主要分析一下形成她悲剧的个人原因。
  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也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安娜热情真挚,有正义感和自尊心,当她觉醒并决定追求真爱时,她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激情,爱渥伦斯基不爱丈夫,敢于明言,公然与渥伦斯基同居,公然与所属的上流社会对抗,为了与渥伦斯基相爱失去了名誉和儿子。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安娜坦白善良,强烈的母爱使她不忍心抛弃儿子而投奔情人,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然而安娜又是复杂矛盾的,有浓厚的迷信意识,她和渥伦斯基相遇后有一种负罪感,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自己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意识,她的灵魂一直爱到折磨,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了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个性是她把爱当作生命,她最终绝望,在临终前满含怨恨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狂言、钱是欺骗、钱是罪恶。”以以死来维护人的尊严。
  安娜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局的,表面上看安娜所苦苦坚持的是与渥伦斯基长相厮守,然而其实,渥伦斯基不过是所谓爱情的一个依附体,他是爱情的表达对象,但不是爱情所能包含的一切,安娜曾亲言她所在意的爱情有着“太多太重的意义”,这不是渥伦斯基所能理解的,当安娜不用为吃穿住行忙碌时,当她因为与卡列宁的结合而不能按照自主意识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渥伦斯基,这个仿佛天外的来客,在安娜沉睡的心灵里所激起的是爱情的火花,也是对自由的渴望,更有自己把握人生命运的奢望,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情是一种自由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因为长久的束缚所产生的挣脱枷锁的暴戾。她是狂妄的,因为她是非理性的,同时深受宗法思想影响的,她对自己的行为又矛盾,毕竟她已是为人母、为人妻,她徘徊、困惑、痛苦,这更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安娜独特的个性使她不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因为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她公开这种爱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她只身犯险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上流社会弃绝她,她于是偏执疯狂的爱渥伦斯基,爱情破裂,她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爱情不是永远的激情,它会随时间平静下来,如何面对平静下来的激情,能把平静中的爱情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上就是爱的归宿。她不愿过互相欺骗,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她为自己的幸福离家出走,这是为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所不容的。忠于封建操守和追求个人幸福这两种思想在她心里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当上流社会弃绝她,她只好全力去爱渥伦斯基,以期在渥伦斯基那里获得独立、自由、平等的爱,不甘心沦为精神奴隶,结果她在“一切全是虚伪”的慨叹中,在“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的哀号中死去。
  安娜既没有在她不自愿的丈夫那里获得爱情与平等,同样也没有在她自愿的情人那里获得真正的爱情和自由。她成了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自私的牺牲品。也因为安娜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幸福,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失去爱情便失去一切。正如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写的:“她主要关心的,仍然是她自己。关心她自己在渥伦斯基心中宝贵到什么程度,对于她所留下的一切事能够替她做多少。”她以个人的力量去和整个上流社会抗争,最终必然导致她走向悲剧。
  当然,造成她悲剧的还有社会的原因;婚姻的原因,安娜的悲剧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爱情的原因,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而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原因,安娜的悲剧还是由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造成的,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
  
  刘莹,河南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个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