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50

[ 冯六凤 文选 ]   

如何构建语文早晚读的有效性

◇ 冯六凤

  内容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就“读”而言,重视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能促进听、说、写的进一步提高。语文老师要利用好早晚读,提高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 有效性 做法
  
  早晚读共有五十五分钟,我发现有很多的教师只是叫科代表站在讲台带着齐读,而自己不理会学生。学生读了十分钟后累了就不愿意开口了。早上学生来教室早,读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晚修时有很多的作业要完成,老师不管的话,他就做其他科的作业去了。我校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觉能力是非常差的,如果老师不去严格要求他的话,他更加不会去读语文。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重视早晚读,从而带动学生喜欢早晚读。
  一.沟通思想,消除偏见,激发兴趣
   中国移动通信广告词说,沟通从心开始。早晚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中规中矩,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这样有助于沟通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交流往往能够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我校的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似乎成为了惯例,他们讨厌上语文课上升到讨厌用普通话教学的语文老师,他们甚至要求老师用白话或当地的地方方言上课,这就要语文老师做足他们的思想工作。我把一个学期的早晚读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利用早晚读课和学生沟通了解。我和全班同学一起聊天,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语文的优美之处有很多。我也采取小组聊天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弄清楚他们厌倦学习语文的原因或是学习语文遇到的困难。再有就是拿些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语文的事情或者其他科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点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语文的重要作用。如果反复这样沟通的话,学生心里边肯定会有语文的一席位置。而在多次的思想交流中,师生之间的误解少了,感情加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渐渐就有了。
  二.明确目标,定好计划,布置任务
  早晚读虽然说不是正式的上课,但我认为也要和上正课一样明确它的教学目标,并要围绕目标定好每个阶段的计划。因为学习与识记的效果离不开目的任务,目的任务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人的学习记忆的自觉性、 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忆中,记忆任务越明确越具体,效果越好。因此,我每天要按照计划布置好早晚读的具体任务,把它明确地写在黑板上,使学生在早晚读时有的放矢。例如:识记生字词,朗读美文,背诵重要的诗句,默写古诗词,练字,预习新课或检测复习内容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早晚读不是在读哑嗓子,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学习语文,它不仅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语文,而且还帮助我们充实了语文课的内容和巩固了语文知识。
  三.科代表领头督促,小组长协助配合,老师抽查检测
  把学生交给学生管理,把课堂交给学生主演,这是现代教育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在每天的早晚读课上同样可以这么做。这时就需要选一些认真负责的科代表和小组长协助工作。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组织领导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会选择语文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学生担任负责工作,让他们在督促别人的同时促进自己的进步。具体的安排是每次选两个科代表,一个科代表负责早读,一个科代表负责晚读。他俩负责布置学习任务,领全班同学齐读,收发全班的早晚读作业,管理小组长,检测各个小组长的学习情况和汇报早晚读的效果。小组长选十一二个,每个小组长大概管理五六个人。各个小组长监督自己组的成员有没有认真学习,收发组的作业,检查完成的情况和向科代表汇报学习效果。给多些机会让这些科代表和小组长好好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会把工作做得很好。这样,减轻了我们语文老师的担子,不用一个人辛辛苦苦去督促一百多个学生,而且效果比老师去督促学生学习好很多。例如:我班有个学生的语文成绩非常差,他和我交谈时从来不讲普通话,我有时说的内容他也听不懂。但我发现这个学生的地方方言讲得非常好,声量又大,在班上的人际关系很不错。我把他的优点写下来让他看,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推荐他当小组长。他每天早晚读的时候会督促组员拿出读的资料,要他们跟着科代表读书。他能按时收齐作业和汇报学习情况。他自己不会做的作业,他就抄组员的,保证能有作业交上来。一个多月过去,我在早晚读的课堂上能听见他用普通话朗读的声音,考试时他写的作文不再只拿十几分。语文成绩再差的学生他都是有优点的,我觉得利用好学生的优点,他们会帮助我们老师工作,共同促进全班同学语文成绩的进步。另外要说的就是,选拔科代表和小组长时可以一学期选两次,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他们也会给老师更好的成绩。心理实验研究证明:再认与回忆结合,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与巩固知识。有实效的早晚读一定要即时检测,确保质量。如果只安排了早读的任务而不检查效果,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心理。因此教师要做好对早晚读效果的抽查。早晚读开头或最后五分钟抽查,每天每个班抽查一个小组的作业或测试卷来批阅,从中了解完成的效果。如果忙的话,可以叫科代表或小组长帮忙批改,然后叫他们汇报情况。不过,尽量还是老师亲自批阅,老师重视,学生才会更认真对待早晚读。
  四.共同商讨,形式多样,分层朗读
  我们老师现在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安排早晚读的任务,我觉得有必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要和他们商讨读什么最好,读什么最适合他们,读多长时间他们能接受,哪种读法更适合他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定读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就更好。例如:我教了一个语文基础较好的文科班和一个语文基础较差的理科班。我首先通过考试、做作业、写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等方式了解两个班的大致情况,接着叫他们写写自己语文科的优缺点,再和他们一起商讨如何上好早晚读,最后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案。比如提高作文这一方面,文科班重点读美文、优秀议论文、新颖独特的事例和过渡句、比喻句。理科班读结构比较容易模仿的议论文,要求每个学生背出一篇自己喜欢又能在考场上运用的文章,默写出至少十个比较鲜活的事例,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把字写端正。早晚读时开口读是必要的和主要的,但也要兼有其他的方式,如听其他同学读或听录音朗读,自己默写或抄写,闭目回忆,老师科代表组长检测,自测,预习或复习……改变一成不变的开口读,让读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早晚读的效果。再有就是要分层朗读,因为同一个班的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节课,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不同的内容,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安排理科班练字的那节课,由于女生的字写得比较好,就没有必要再叫她们练字了,而是要求她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自己背出的作文素材。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差,别人只要一节课的时间记忆,他却需要花四五节课才能记住,我就另外布置一些比较容易的内容给他记。等他把简单的内容记熟了,我再逐步增加难度。而对于记忆好的学生就要求他们缩短记忆的时间增加记忆内容的难度。
  五.表扬鼓励,竞争合作,共同进步
  我校的学生在初中小学都是不被老师重视的对象,而他们心里边又极度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在上正课和早晚读课时我们老师都要表扬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发现和指出他们的优点,用他们的优点引导他们热情地加入到早晚读中来。大胆的学生就让他当科代表或小组长,声音响亮的学生就让他示范朗读,字写得漂亮的学生就让他示范写字,认真细心的学生就让她帮忙统计分数……学生受到重视,并有了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那他就会有兴趣投入到早晚读中来。例如我发现班上有几位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男学生,他们的篮球打得非常棒。他们经常在球场打球,于是,我自己也加入到他们当中,和他们一起打球。在练习投篮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中球率高,有不服输的个性。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幽默风趣,很容易和别人沟通。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优点之后,我就暗示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些优点表现出来,让其他人喜欢上自己。我也经常在课上表扬这些同学,让其他的同学尊敬他们,从而帮助他们搞好学习。特别是一些真的是很难见他开口读书的学生,等他一开口,我就要大大地表扬他。即使下一次他不开口,也要继续表扬他,一方面鼓励他,另一方面督促其他的同学更上一层楼。
  为了进一步提高早晚读的效果,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一方面让他们在竞争中有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我把文科班65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又归科代表管理。由科代表监督小组长的工作,要求小组长登记好自己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一个星期做一次总结。
  
  冯六凤,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如何构建语文早晚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