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28

[ 谢子文 文选 ]   

如何准确地选用动词

◇ 谢子文

  内容摘要:写文章要准确生动,而动词的选用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选择动词可以通过替换、对比、活用等方式来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动词的使用是否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动词 选择 替换 对比 活用
  
  我们写文章往往追求准确生动,古人常有“炼字”、“炼句”之说,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本文单从动词的选择方面对“炼字”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准确地选用动词可以从替换、对比、活用等方面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动词使用的连贯性。
  一.替换
  锤炼词语最重要的是同义词的选择,一般来说一个动作都只有一个动词和它相对应,要想在众多的同义词中选出最为精确的词语,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选择出最为贴切的那一个。比如鲁迅《药》中华老栓付钱买人血馒头的一段:
  (1)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一选段连用了十二个动词,我们可以给它们分别列出一些同义词,然后从概念义和色彩义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概念义差别:
  1.摸:拿、掏、找 2.交:递、送 3.接:拿、要 4.捏:拍、打 5.焦急:急切、焦虑、着急
  以下分逐个分析:
  1组.
  摸:暗中摸取,捕取(《汉语大字典》)
  拿:用手取,拿来(同上)
  掏:伸手去取(同上)
  找:寻求,觅取(同上)
  这里描述的是老栓在黑暗中慌忙找钱的动作,所以用“摸”字。
  2组.
  交:付给,交付(《汉语大字典》)
  递:传送(同上)
  送:输送、送交(同上)
  这里描述的是老栓把钱交到了康大叔(刽子手)的手上,动作距离很短,强调的是送达,他们的手几乎是接触在一起的,而“递”和“送”表示的动作距离较远,而且还不一定能送达,所以这里用“交”字。
  3组.
  接:《说文》:“接,交也。从手,妾声。”指交接,会合,以手承接东西。
  要:求取、求得(《汉语大字典》)
  这是描述馒头送到了老栓面前,老栓用手承接馒头,而不是经过求取才能获得,所以用“接”而不用“要”字。
  4组.
  捏:用手按(《汉语大字典》)
  拍:轻击、拍打(同上)
  打:撞击、敲打(同上)
  这里描述的是康大叔得到钱以后用手按了一按,所以用“捏”字。
  5组.
  焦急:着急(《汉语大字典》)
  急切:迫切、仓促(同上)
  焦虑:焦急、忧虑(同上)
  着急:急燥不安(同上)
  康大叔并没有烦躁不安,并没有忧虑,他只是觉得老栓动作太慢,不利索,所以他心急了,所以只能用“焦急”一词。
  (二)色彩义的差别,色彩义的差别主要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不同。
  1.嚷:叫、喊 2.抢:夺 3.扯:拉、撕 4.塞:递、给 5.裹:包、缠 6.抓:接 7.踌躇:犹豫、思考
  以下逐个分析:
  1组.
  嚷:大声喊叫(《汉语大字典》)
  叫:呼喊(同上)
  喊:大声呼叫(同上)
  2组.
  抢:抢夺(《汉语大字典》)
  夺:强取(《汉语大字典》)
  3组.
  裹:缠绕,包扎(《汉语大字典》)
  包:裹扎(同上)
  缠:盘绕(同上)
  4组.
  扯:撕裂(《汉语大字典》)
  撕:牵引、拽、挽
  5组.
  塞:放进、强行放进(《汉语大字典》)
  给:交付,送与(同上)
  6组.
  抓:用手或爪取物(《汉语大字典》)
  接:见上文
  以上各组替换的词语概念义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原字具有贬义色彩,替换字具有褒义或者是中性色彩,这里描述的是康大叔的冷酷、凶狠、贪婪的刽子手形象,所以要用上贬义词。
  7组.踌躇:犹豫(《汉语大字典》)
  犹豫:拿不定主意(同上)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同上)
  “躇躇”和“犹豫”概念义也相差不大,“思考”程度较深,这里写的是老栓惊慌之中拿不定主意,自然不能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这里用“踌躇”主要是因为其书面语色彩比“犹豫”强。
  二.活用
  这里的活用不仅指词性的活用,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也指动词使用范围的活用,这里仅讨论动词使用范围的活用,词性的活用往往起到生动活泼的作用。如:
  (2)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药》)
  “移植”本意是指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也指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或器官补在同一机体或另一机体的缺陷部分上,使它逐渐长好。如角膜、皮肤、骨和血管等等的移植。这里把人血馒头比作新的生命,从而用了“移植”一词,生动形象。“收获”原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也比喻心得,战果等等,这里用来指获得幸福,新鲜而又准确。又如:
  (3)“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
  “取消”是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如取消资格,取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里用来指“花白胡子”否定了自己说过的话,包含有一种把自己刚说过的话当作是某种资格的隐喻。又如: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荷塘月色》)
  “泻”原指液体、气体排出,这里用来写月光,把无形的月光比作有形的流水,形象生动。又如:
  (5)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切近”原指贴近,靠近,指的是时空的接近,这里用来描述见闻的接近。又如:
  (6)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剥蚀”指物质因风化而逐渐损坏,或者指风、流水、冰川等破坏地球表面,使隆起的部分逐渐变平。
  “淡褪”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并没有收入,或许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词,是使颜色变淡和消褪的意思。
  “坍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没有收入,“坍”指的是水冲岸塌,也泛指崖岸,建筑物倒塌崩坏,“记”指记载、记录、标记、记号,两字组成词,或许也是作者的自创,表示的是高墙坍塌以后给历史留下了印记。
  以上各词施事都是公园,发出了“剥蚀、淡褪、坍记”的动作,显然,这里包含着把公园比作风雨、流水的暗喻,把无形的过程化作了具体形象的活动。
  三.对比
  这里的对比指的是文章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对人物进行的对比叙述,这种对比有人物自身的对比,也有人物之间的对比。比如:
  (7)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孔乙己》)
  (8)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我们可以列出几组对比的叙述的动词:
  买酒——要酒
  靠柜台——踱进店里
  站着——坐喝
  两组动词对比叙述,形象地写出了两个阶层的不同,读书人自命清高,摆阔气,做工的人生活散漫,不修边幅。
  另有《药》中的例子:
  (9)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
  (10)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描写刽子手用的是“闯、披、散、捆、嚷”等词语,表现出了他的粗声豪气、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的样子,描写华老栓等用的是“提、垂、听、送、加、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华老栓们恭恭敬敬、胆心慎微的形象,两者对比鲜明。
  另有人物动作的前后对比,如:
  (11)孔乙己一到店,……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1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我们可以列出两组对比鲜明的动词:
  排出——摸出
  到店——(用这手)走来的
  ——坐着走去
  孔乙己还健康的时候是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所以付酒钱用排的方式,而他到达酒店的方式肯定也是像正常人一样走着来了。而等到他被打得失魂落魄之时,他付钱的方式变成了“摸”,既因为钱少,也因为动作不便,所以像在黑暗中寻找一样地摸出钱来,而他到店的方式则是用手“坐着走来”,这里用了“走”字,而不用“爬”字,“走”字原意是指步行,腿交互向前迈进,“爬”字原意是指伏在地上向前移动,这里用“走”,可见孔乙己来时身子是直立着的,而不是爬着的,用手走比用手爬会显得更加艰难。通过这两组用词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孔乙己走向衰亡的过程,让人触目惊心。
  四.连贯
  动作描写的是一个人活动的过程,因此,动作描写必须具有连贯性,就像动作本身一样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如:
  (13)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下去、出、剩下、睡”几个动词,既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又写出了时间渐变的过程,“坐、擦、点、弥满”形象地写出了华老栓摸黑起床点灯的过程,所用都是凡词俗字,可是过程却显得生动细腻。又如:
  (14)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看、伸、捏住、提、动摇、后退、散、挤倒”一系列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的滑稽相。
  结语
  炼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我们这里只是做了粗浅的分析,我们认为通过替换可以区别词义的细微差别,通过活用可以使动词运用得更加警醒,通过对比可以更加突显出人物的个性,同时,动词的动用必须要切合实际动作的发生过程。
  
  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通论》 邵敬敏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年6月第1版
  《从鲁迅的<药>看动词的锤炼》 韩莎 《学语文》2009年第3期
  
  谢子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如何准确地选用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