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背景介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每位语文教师也充分利用背景介绍来解决自己的教学目标,本人小结一下,利用背景介绍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有四种效用。分别是:能突破重点难点、能升华学生情感、能趣味引入课题。
关键词:背景介绍 突破重点难点 升华学生情感 趣味引入课题
文章的背景介绍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独特内心体验的外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过程无疑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篇文章如同一池水,如果不管水的来源和去路,总有管中窥豹不见全身之感。就因如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会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文章背景介绍,使学生能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从而体会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与感情。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认为背景介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四种效用。
第一、利用背景介绍,能突破重点难点
一篇课文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但利用介绍写作背景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宗璞的课文《紫藤萝瀑布》,本文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即正确把握作者的复杂而又微妙的感情。而要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突破。先要结合前文“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和“生死迷、手足情”。作者故园的一株紫藤萝受极左思潮的冲击从稀落到被毁掉,她是十分遗憾的;作者的小弟是著名的强度专家,在正当盛年时身患绝症,做姐姐的自然焦虑悲痛,这些就是花和人的不幸之所指了。联系历史背景,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的稀落到被毁,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现在她面对盛开的紫藤萝,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其中自然也包括死亡。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要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不能陷到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深度的追求,对生命意义执著的拷问,和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无限感慨这一复杂感情。本文正是利用背景介绍,才使本文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实际上通过利用背景介绍,来突破课文的突破重点难点这一效用,在这种写作时代比较久远,感情比较特殊、复杂的文章中尤其突出。再者像诗歌《雨说》的重难点——理解重点诗句“勇敢地笑”、“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等等,借助时代背景的介绍,就能很好地突破本首诗的重难点。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成长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也经历了一次沉重的精神上的摧残。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还有像小说《老王》、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李煜的《相见欢》等等。
第二、利用背景介绍,能升华学生情感
利用课文背景的介绍,能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作者或作品的情感。记得我在上《陋室铭》时,当我向学生分析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是,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陋室也就不觉得简陋了之后,有几个学生轻声说“刘禹锡这么骄傲,也太自傲了”。听到学生这番议论,我意识到学生是由于不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而造成对诗人人格的误解。见此情景,我马上补充了本诗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学生听了之后似有恍然大悟之状,并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当然对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接受,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在许多诗歌教学中,例如《华南虎》、《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水调歌头》等等,借助写作背景的介绍,都能升华学生情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在特定时刻所抒发的感情。
第三、利用背景介绍,能趣味引入课题
写作背景效用之三,还在于可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导入课题。例如上面举到的《陋室铭》一文,可在上课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讲它的写作背景——“三次怒迁居室”,然后问学生:“假如是你们,会怎样呢?”“刘禹锡会怎样回击呢?欲知详情请看今天要学的课文《陋室铭》”。又如杜甫的《石壕吏》,上课一开始,用多媒体播放解说历史剧的“安史之乱”片段,然后老师配合解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我们今天要学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那么,杜甫在这途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出新课题,又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
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像这种写作背景故事性较强,且与文章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课文利用写作背景导入,均能趣味引入课题。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衡的《夏感》等等。
第四、利用背景介绍,能激发阅读兴趣
这里介绍的“利用背景介绍,能激发阅读兴趣”不同于上面讲的第三种效用。第三种效用通常是在上课开始时使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而第四种效用是指在课文上完时,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激起学生阅读同时代作品或同类作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
例如杨绛的《老王》,在分析了老王和“我”的人物形象之后,问:“老王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会想到那是特殊年代造成的。此时老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文化大革命”时期荒唐动乱的画面。同时老师进一步解说道: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年代,有许许多多的革命功臣和高级知识分子遭受迫害。关于这个特殊年代,杨绛还著有《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记事》等作品……。从而促进学生有阅读杨绛的同类作品的兴趣,以了解杨绛“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的写作风格。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都会烙下生活年代的印记,如果对作者的生活年代不了解,单纯的以现代生活为对照来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就很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者写作的背景的效用,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年代,让其身临其境,这样,就能较容易的透彻理解文意,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卢海燕,教师,现居浙江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