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40

[ 杨中喜 文选 ]   

写出事情的波澜

◇ 杨中喜

  内容摘要:解读什么叫波澜,掌握兴波澜的方法,写出事情的波澜。
  关键词:波澜 悬念法 突转法
  
  一、解读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要说江河的波澜,大家都很熟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浪推前浪,景象十分壮观,我们借用“波澜”一词,是想说明写文章要富有变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要太单调。传说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老娘不是人”,诗句一出,满座皆惊。诗人笔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一出,又是一片哗然。但诗人马上写出“盗得蟠桃献寿星”。这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的吉利话,那么,这首贺寿诗也就不会这么强烈地牵动听众的感情了。
  二、为何要兴波澜 客观原因: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枯荣,这是自然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好事变坏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复杂多变的反映。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阅读心理:“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怎样兴波澜 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运用写作技巧来兴波澜。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顺叙就有波澜,倒叙就会索然无味;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四、兴波澜的方法
  方法一:悬念法
  例一:《水浒传》片段又过了三二日,那一日,武松走出县前来闲玩,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声:“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看觑我则个?”武松回过头来看了,叫声:“阿呀!你如何却在这里?”不是武松见了这个人,有分教:阳谷县里,尸横血染。直教:钢刀响处人头滚,宝剑挥时热血流。毕竟叫唤武都头的正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
  分析:借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迷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解开谜底。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设下一个个“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和人物命运的关切。悬念能使作品引人入胜,唤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方法二:欲扬先抑、对比法
  例二 (略)
  分析:抑与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和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应重在后扬;抑,只是起衬垫作用。
  方法三:突转法
  例三: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接到弟弟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运尸回家。”三周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紧发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伊莉娜很快收到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纽约时报》征集的世界最短微型小说《猎狮》)
  一篇百字小说,形成三个波澜:一是巴布猎狮未成身先死,二是妻子索尸未得收死狮,三是夫尸竟在死狮内。文字简洁至极,情节曲折得令人惊叹。
  分析:这种突转,或表现喜事突然变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为逆境,完全出乎意料。反之亦然。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此外,还有事与愿违法、过程复杂法、运用抑扬法、设悬解悬法、设计巧合法、欲擒故纵法、伏笔照应法、误会掀澜法、情节突转法、情感起伏法,等等。
  五、启发借鉴
  启发:无波澜文章主要表现在:①重视时间的先后顺序,但忽视内容的巧妙安排;②懂得按发展顺序行文,但内容无轻重主次之分;③能够写出完整的故事,但缺乏波澜起伏的情节。
  借鉴:波澜曲折的记叙文常常:①巧妙调整顺序,②注意突出重点,③善于运用抑扬,④合理设置悬念。
  
  杨中喜,教师,现居湖北当阳。

写出事情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