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诗,人生如谜,每每打开父亲校正过的泛黄的谜语本,我就禁不住思潮翻滚。往事烟云,飘忽眼前,父亲之教,育人之道,有如精致的谜语,跌宕的诗句,含蕴、隽永,玄妙莫测,耐人品析,永记难忘。
父亲周介然上世纪30年代,从鄂西南九岭岗起义之地走出,攻读于武汉大学,聆听革命志士恽代英的讲学报告。毕业后一头扎进高中国文教育园地,晨钟暮鼓,默默耕耘。在湖北省立四高、省立四师、松滋一中,他以自己的魅力与风格,让一批批湘鄂儿女,欣享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滋润。进而步履坚实的走上抗日的战场,反蒋的前线后方,奔忙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弟子们感其诚,尊其人,称父亲为“活字典”,“文将军”。父亲在施惠于这些热血青年的同时,也附带着启蒙开化他的儿子,以谜育人,以谜教子,迸发出奇异的智慧火花。
八岁那年的一个星期日,我正临摹字帖,父亲看着我慵懒的样子,皱一皱眉说:“伢子!有一样东西,远看黑压压,近看鱼鳞甲,口里吃人,肚子里讲话。你说是什么?”“好吓人!还吃人哪?”“吃过你呢!”我大吃一惊:“不信!”父亲叫我到外面场子上去找。我奔了出去,四面张望,忽然看到青山如黛的远处,乌青的屋顶,黑压压的;收回目光,只见自家的房顶上,一行行,一片压一片的青瓦,哦,这不是鱼鳞吗?回头跑进屋里,我兴奋地喊道:“我猜着了,是房屋!房屋!”父亲点点头,笑了:“孺子可教也”。从那天起,我开始爱上了猜谜。
猜谜,场景平常,却又那样神秘;谜面看似平淡,却令你神魂颠倒。
夏夜乘凉,银汉迷离,月光如水,父亲触景生谜,要我仔细听着:“小时有两角,长大角又落,老来又有角——猜一物”此物怪呀!我从梳子猜到水牛,直到他凝望天上的月亮,我才豁然明白。
一九四九年元月的一个冬日,父子郊野赏雪,父亲脚踏积雪,四顾莽莽,良久,出口成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又说,这只能算是一首打油诗,不过可以作为一个谜面,猜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是外在此情此景中,我自然猜出是大雪。但我的兴奋点是在猜出后的反复回味:“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准确传神,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那“笼统”一词,是松滋一带的方言,用在诗中,格外俏皮。父亲说,还有更好的咏雪诗,随即神秘的吟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听了似懂非懂,父亲却十分动情:“这是世上罕见的诗章,气魄非凡,内涵极深,你以后会明白的。”
雨过天晴,室外有新景,父亲有新谜,那个时期,正值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侵占了西奈半岛,父亲天天翻看报纸。他眉头一皱,给我出了一道谜:虹。猜一国家名。我反复揣摩了三天,也猜不出。父亲揭谜:以色列。仔细品味,虹,不正是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排列而成?父亲又叹息一声:谜面虽美,但谜底的作为则是大逆不道。我问听,也愤然。
不知不觉,猜谜还成了我学文习字的独特课程。那一次,父亲翻开我的作文本,见文中的“骚”字,写得模模糊糊,他眉头一皱,说道:“‘一边大,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右右结构而成的‘骚’字,怎么会错呢?”由此,我学会了一则字谜,也记牢了“骚”的字形。
受此启发,一小伙伴对“樊”字的笔划结构闹不清,我想起了一则字谜,连忙告诉他:“左十八,右十八,中间二四得八,下边一八得八”他听了稍一琢摩,双手一拍,别提多高兴了。
父亲作谜论道,讲究辞藻的精美,我曾听到他向串门的学生讲到“深草藏牛角,疏篱露马蹄”,这是他的得意谜作(谜底:“芜”的繁体字)。谜面两句十字,对仗工整,从上到下,把“芜”字的形体构件、笔划特点,勾勒得惟妙惟肖,并推出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真是美妙无比!激起他的门生还有我对祖国田园风光的向往,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我们买书借书,文学阅读,渐起热潮。
周末,一名学生到我家来小坐,向父亲讨教:怎样把凡事凡物写得有情有神?父亲稍一沉思,把我叫过来,与他的学生一起听他朗诵一则谜语:“想当年,绿鬓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多,经历了多少磋磨,受尽了几许风波!莫提起,提起了,清泪洒江河。”父亲说:谜面写的是无生命的寻常物件——撑船竹篙,难道只是写竹篙吗?就以这则谜语为例,你们谈谈,“文学就是人学”“借物写意,以物喻人”的道理。那个学生颇有心得,谈了不少,讲到了那时土地改革中,贫雇农民对地主的控诉,受压迫妇女对封建礼教的数落。我也大着胆子,斥责其旧社会的不平等。父亲热情肯定了他的学生,又回过头对我说:“看来,你也有了一点门路。”
因为住在教工家属院,有机会,我也忍不住溜到教室窗外,偷看偷听父亲的讲课。一次,只见父亲在黑板上写下两则谜:
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横流(慧)
一桅白帆挂二片,三颗寒星映孤舟(悲)
然后就大讲“意境”“情愫”,念叨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摸着脑门:这谜语也能进课堂?学生眼中的“老夫子”,看来教学也是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参加工作后,我能揣摩事理,爬爬格子,在京沪津汉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了300来篇东西,恐怕与父亲的“谜语教育”不无关系吧。
徜徉在谜语王国里,不知不觉,我竞成了谜语迷。那年放暑假,我把谜语高手——父亲,自创的,讲到的,用到的谜语,回忆搜索,收集起来,按照人物,事物,状态,汉字,成语等分门别类,有的还注明“秋千格”“求凤格”“徐妃格”“卷帘格”等,分类梳理,抄写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送给父亲“审阅”,心底里还奢想得个“表扬”,父亲一条条仔细校看,纠正谬误后,郑重交代:“谜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汉字字谜,更是我国所独有的一宝,值得整理传承,但是你只记录我提到的谜语,不行!凡是民间的,报刊上有的,还有我的学生的,都要尽量收集,这样才有意义。记住:做学问,作积累,讲究一个‘厚’字,追求一个‘深’字”。我心悦诚服,认真照办,共汇集了好几百条谜语,一直保存下来。父亲过世多年了,我还不时取出谜语笔记本,抚摸,翻阅,在特定意境中徜徉,思父之情,油然而生。
白驹过隙,我也长大成人,那年我初为人师,父亲说:“我送你一则谜,‘多一笔教学生,少一笔带士兵’(打两汉字:师、帅),你功夫有限,多多努力,鼓气于后面那个字,做好做足前面那个字,一生足矣。”我遵父训,执教一生,桃李芬芳,不敢言足。谜语笔记本上记下的这条谜语,不啻是父亲赐给我的一支拐杖,助我在人生旅途上,昂首挺胸,奋然前行。
周章轼,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