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言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活动,在语言训练中感受语文,领悟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生命化教育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探寻的要义。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 案例分析 审思
“生态语文群”的老师都是很好玩的,也都是要很好的。
师从程少堂教授的“岭南闲樵”李伦琰老师玩的自然是“语文味”道,崇尚简约然不简单的“/wx简约”丁卫军老师自然玩他的“简约”风格,创设“精致语文”理念的徐杰老师自然讲究把玩的“精致”,喜欢足球的葛武生老师自然把玩别具一格的“足球语文”,……
追求生命化教育的凌宗伟老师每天给我们送来一个励志故事,已经使得大家感奋不已,今天凌老师又给群友带来了全市公开课《老王》的教学实录,我们自然该从生命化的角度仔细玩味。
教例简述
一.通读课文,看看文章最主要写了什么?
谈话、讨论:一共写了几件事情!哪件事情是作者最用心写的?
二.精读第三件事。
齐读:从“有一天”一直读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讨论:老王临死前还来“我”家送东西,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
(1)他只说:“我不吃。”
(2)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有味地自由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和“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比读、讨论: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的描写,遣词造句有什么不同。
人物描述方面:“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心情方面:前面:“可笑”、“吃惊”/ “抱歉”、“害怕”
归结写法(细节)、情感(牵挂)
三.探究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联系课前学习资料:了解作者和她的丈夫。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一:生命的反应
虚假已经成为语文公开课堂不能承受之痛。凌老师执教的《老王》这堂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状态的真实反映。这堂课首先遭遇的是“没有学生反应”症。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学第一环节“把握文章最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时,学生有三处明显的不反应。而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2)、为什么不用“骑”而用“蹬”?(3)、这篇文章主要写老王临死前给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认同不认同?学习者面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反应,课堂观察者可能有许多诊断性报告,可能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也可能是学生语文基础太差,也可能是老师预习指导不到位。但笔者以为这些对一堂现实的课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有语文课堂的现场观,离开了语文教学现场的任何评述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那么这堂课语文教学的现实是什么?摆在教者面前赤裸裸的现实是如何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反应,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由“不应”转为“反应”,由“消极反应”转入“积极反应”。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热情与智慧的引领。凌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一是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关于“蹬”与“骑”,“主顾”与“顾主”这两组词的辨析,凌老师是采用了让学生查词典的方法进行了突破,巧妙地解决了学习疑难,而非仅仅达成教学目标。二是拉近教者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心病还需心药治,学生的不反应也可能是借班上课(笔者没有亲临课堂现场),也可能是公开课的特殊课堂氛围,农村初二学生面对南通地区的诸多教师、专家莅临多少应有的怯场吧。这个教学环节凌老师采用了两次“友情提醒”:“有的词语不理解,迅速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字典上有没有‘顾主’这个词啊!”“有的事情,要有个认同或不认同,不能居中,不能够骑墙。骑墙是比较可怕的,你们互相交流一下!”“友情提醒”语言本文多次出现,这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治疗心理不应的良药,传达了教者平易的教风,创设了课堂民主的氛围。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尊重了学习者的课堂生命。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二:生命的温度
语文课堂的生命状态应该有三种行为姿势:步行、滑行、飞行。飞行着是令人艳羡的高蹈,是许多人理想中的语文,也成了不少语文老师的理想,然而迷人的星空离我们语文常态的课堂毕竟太遥远;滑行着也可以有酣畅淋漓的速度,按着预设的轨道爽然前行让我们教师的阅读有了释放的自由快感,然而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堂阅读,我们一不留神就会漂移出境,也应慎重畅想。步行着,可脚踩大地,亦可仰望星空,只有步行者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是常态的语文课堂;只有步行者的速度,才有可能是体悟生命语文应有的速度。
精读活动环节,凌老师没有作高空的飞行,阔谈知识分子的勇气、胸襟与责任意识,这是对作家立场的尊重;也没有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围绕教学预设匀速、加速地自由滑行,这是对现实课堂的尊重。凌老师采用了教子学步“亦扶亦放”的教学策略,首先从生活体验、朗读训练入手,步履蹒跚、小心翼翼,不求步步莲花,但求步步落实。因此我们有幸看到了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艰难的起步,继而直立行走,甚至华丽转身精彩的全程。
“直着走,如何走?有没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的?我试了几次,直着走,不大好走。好,你来试一下?”生命的教育,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需要生活的参与,生命的互动。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总是用一个热情的生命去点燃一群生命的热烈。
师:“我们站起来读一下。”/生:(小声朗读)/师:不要害怕,声音大一点。读出一个将死之人的味道来。他读得有没有味道?/生:(有感情的朗读)……我不是要钱……/师:有味道!这是语言的味道,是语文的味道,也是生命的味道。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总是用一个生命的触须唤醒一群生命的触觉。
生命化课堂镜头之三:生命的质量
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无”中生“有”,使阅读者享受阅读,使得阅读更加富有而充实;从“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使得阅读采取谦卑的态度,使得阅读更加丰厚而深刻。充实、丰厚、深刻的阅读才是优质的语文阅读,才是引发学习者生命热情的生命阅读。
凌老师智慧地挖掘文本自身的资源储藏,采用“比较阅读法”,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的变化”,将学生的课堂阅读引向阅读的纵深地带。“有味地自由阅读”环节是这堂课最为精实、精彩的生命瞬间:
比读、讨论:这两段有什么相同的描写,遣词造句有什么不同。
人物描述方面:“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教者抓住老王外貌描写的两个细微之处,引导学生作了精细的切片分析,让学生看到每个外貌描写的细胞,从中发掘出“质”的相同及“核”的不同。语言的“比较”是语文学习的形式,也是语文训练的内容:“比较教学”是教学方法,也是学习过程。“比较教学”让语文阅读走向深入,也让学生的课堂体验走向生命的深处。
心情方面:前面:“可笑”、“吃惊”/“抱歉”、“害怕”
生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的不是人为割裂的生命课堂,教者通过语言的抓手之禾,分蘖出情感之苗叶。学生从连续回答“没有变化”到慢慢发现前面的一段作者是感到“可笑”、“吃惊”,又惊喜地发现后面一段作者的情感的变化为“抱歉”和“害怕”。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活动,在语言训练中感受语文,领悟情感,体验生命。只要你愿意发现,语文的要义,生命的真义,“语言”中都有理。提高语言的鉴赏力,无疑即是提升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田大璜,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