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73

[ 蒋玲红 文选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 蒋玲红

  内容摘要:语文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它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想,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课型就是阅读,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阐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语文教学是教学母语的肩负者,同时也是文化精髓的传承者。中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建多向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立自我阅读的计划、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阅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多种相互促进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自主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积极诱导,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有言:“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认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不少心理学家承认,兴趣在活动中有动力作用。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形成了一种源源不断地期望阅读的动力,就会主动地追求、探索,积极地学习。
  培养阅读兴趣有多种策略:
  首先是增强学习快感。阅读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指引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与相关资料来解决,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地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肯定鼓励学生们的思考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是善用学生的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一旦人类对某些事物有了好奇心,就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时不是告诉、灌输,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其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国画讲究“留白”,其高明处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留给他人充分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可以借鉴“留白”,巧设“留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借用预习的功效。预习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帮助非常大。布置预习时,教师应讲究艺术和方式方法。如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时,就启发学生说:“你了解航天员是怎么驾驶‘神舟’五号飞船的吗,请你回家预习《“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这篇课文吧!”引发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阅读中制作预习卡片,上课时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改变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策略
  每一篇安排在教材上的课文,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目的性,作为语文教师,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篇课文的价值。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课除了给予学生少量时间阅读外,通常由教师讲解、点评,而极少数教师为赶时间,连课堂提问也免去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正如斯宾塞所说的: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如果每节课都面对着同一种教学模式,同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通常会觉得非常单调,最终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幻灯机、投影器、电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例如讲授《雷雨》一文时,使用多媒体回顾电影《雷雨》中结局的一串长镜头,直观丰富的戏剧情节,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悲剧气氛中,学生的理解尤其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再如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以通过幻灯片从各个角度把纪念碑的肃穆庄严,雄伟壮观直观的展现出来,加强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任何东西都是“过犹而不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起辅助作用,并不是用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领悟的,如果这时教师越俎代庖式的用声音、图像等来代替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教学效果。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很多人认为朗读太耽误时间,其实这是阅读的一个误区。朗读是理解、深入体味课文的最佳途径, 它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效果决定于朗读者和听众两方面,读者和听者都共享着朗读的妙处。
  看,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通过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并不是非常地深刻,正如看舞台剧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一样。而朗读,不但要看,还要有声,多渠道传入大脑,读时须领会并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本身的涵义和精神实质。诉诸于声音,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学生更容易理解。而经过朗读者的再创作,相对于自己去看文字作品,听者更能深刻地体味,品评才会更加切实。朗读带领着读者和听者走进文字作品的深处。
  如在讲授《春》一文时,让学生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读前四幅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加大力度。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江南春天的温柔,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记住了优美的词句,也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三)恰当而巧妙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是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师生合作互动,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层级性的基本原则。
  1、教师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
  2、提问时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求成;
  3、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会肯定学生不同的答案,保护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4、问题不可一下子就很深奥,同时也要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将问题巧妙地化大为小,由浅入深,慢慢进入文本,渐渐增加思维训练。
  三.综合课内外资源,拓宽学生阅读面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个人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知识面要宽,专业化要精。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只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把传授知识当作一种手段,带着这样的功利性教学,学生的阅读势必非常局限,往往只限于教科书的范围,而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科书的内容,阅读量是极其匮乏的,而学生能够获取到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学生想要汲取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更能发挥其作用,但教师同样也可以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等,以课文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抛砖引玉、旁征博引,从课本走向生活,或是课文出处的读物,或是同主题、同表现手法的文章,使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激发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通过“博览群书”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主动阅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丰厚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形成高尚的品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只有每位语文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内外资源,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才能使学生充分地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切实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军.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J].阅读与鉴赏(教研),2010,(08)
  [2]马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益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3]王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向导,2010,(29)
  [4]李金祥.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0,(06)
  [5]王秀清.教学关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价值工程,2010,(20)
  
  蒋玲红,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