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鉴赏诗歌就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感情。
关键词:诗歌语言 品味 方法
一.抓数词
谈到数词,大家可能会认为它是枯燥的。其实不然,经过诗人精心挑选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仿佛童话中的魔杖,会出现奇妙的效果,产生隽永的诗情和丰富的联想。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传说第二联中的“一枝”原为“数枝”,后齐己求教于郑谷,郑谷建议把“数枝”改为“一枝”。齐己深为佩服,拜郑谷为“一字师”。仔细揣摩,“一枝”确实是诗的点睛之笔,“梅”与“万木”相比,梅花开于“万木”之前,突出了“早”字;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示此梅的不同寻常,写出了梅花的傲寒﹑素艳和诗人的惊喜之情。又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半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写出了寥落的疏星,“两三点”写出了轻微的阵雨,寥寥数笔勾勒出清幽的夜色,恬静的气氛,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又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枝”不仅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同时也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由出墙的“一枝红杏”,让人们想象那满园的春色,意韵无穷。
二.抓动词
动词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关键字,恰当的使用动词可使形象更生动,意境更悠远。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颈联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使青松为之而冷。诗中的“咽”﹑“冷”字用得极为准确﹑生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勒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辟冷静。又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的千古名句,王国维评价“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诗人借助感觉的沟通﹑转换,用一“闹”字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竞相盛开,争妍斗艳的景象和情趣,写尽了一派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又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看似普通,却写尽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澹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三.抓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绘景摹状,恰到好处的应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人洪迈《客斋续笔》记载:“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接着又把“到”改为“过”、“入”、“满”,最后才定为“绿”。比较而言,前四字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显得抽象,缺乏个性,“绿”字却独辟蹊径,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着眼,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和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又如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据说是化用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原句不但未写出竹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神韵。而林逋只将“竹”改成“疏”,将“桂”改为“暗”,不但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而且写出梅花清幽的芬芳,营造出静谧的意境。那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
杨琼玉,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