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30

[ 李秉君 文选 ]   

如何培养审美想象力

◇ 李秉君

  内容摘要:审美想象力是进行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它在审美判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就必须不断培养和丰富自己的审美想象力。
  关键词:审美想象力 培养 途径
  
  想象(包括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西方学者往往把想象与形象思维看作是一个东西。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甚至称它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女皇陛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想象在审美判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呢?
  第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我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果戈里向普希金讨来一个故事情节,就能写出一个有声有色的喜剧;托尔斯泰看到地边一棵被摧折而又顽强生长的牛蒡草,就完成了《哈泽·穆拉特》的构思。这并不是他们有什么“神来之笔”,也不是受了什么“神的启示”,而是灵感的闪光照亮了他们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并以此进行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审美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同样是以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般说来,生长在北方的人,更能体味“骏马秋风冀北”的壮美境界;久居南方的人则容易领略“杏花春雨江南”的秀美风光。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一个真正爱美的人,首先应当热爱生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亲近自然和人生,留神观察,细心体验,才能展开想象的羽翼翱翔于美的世界之中。
  第二要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想象不管怎样的天马行空、神奇玄妙,总要受审美对象的制约的。美的事物诱发着人们的想象,同时又为它规定着一定的范围和方向。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性格、特征,才能通过想象进入美的境界,反之,如果我们无视事物本身的特征,把与之格格不入的东西强加于它,那美就会回避你,不属于你。按照完形心理学“异质同构”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一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想象成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者,却不可能把它看成是一位苗条俊秀的少女;不能把春风摇曳的垂柳想象成一个粗壮有力的彪形大汉。柳宗元被贬谪在西南边远之地,为抒发自己的凄苦之情,曾以“山似戟”、“水如汤”来形容桂林山水,这种胸中山水显然是经过主观情感的扭曲而产生的“变形”,并不符合桂林山水的审美特征。韩愈则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把它想象成穿罗戴玉的美人揭示了桂林山水的柔美、秀雅的风格。可见,想象是主观的,但不是随意的;是自由的,但不是想入非非的。人们虽然由于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的不同,给想象染上浓厚的个人色彩,但总还是要受到客观事物制约的。
  第三要增强记忆能力。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发明创造联想。”想象依托于记忆,记忆幻化为想象。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观点,有道德箴言,有生动的形象,有喜怒悲欢的感情……。审美活动是直观形象,饱含情感的,因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的关系最为密切。人们记忆中有大量生动的形象,通过想象综合、加工、创造,才能形成新的形象。白居易把琵琶声描写为“大珠小珠落玉盘”,“听声类形”,把无形的声音想象成有形的物体。没有丰富的形象记忆,不可能把五官感觉沟通起来,运用想象创造出如此完美的艺术境界。情感记忆是以情感体验为内容的记忆,触景生情往往产生于情感记忆。如南国红豆的相思,依依杨柳的别情,红烛的垂泪,杜鹃的啼血等等,这种饱含情感的记忆往往特别持久、强烈、鲜明,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在审美想象中,这两种记忆是交织、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有位幼儿园的教师试图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想象力,由于她很注意激发孩子的想象、情感记忆,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在教唱摇篮曲《睡吧,小宝贝》时,先让孩子听这首乐曲,感受它的安静、舒缓的抒情气氛,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形象、情感记忆,想象乐曲中所表现的形象、境界。有的孩子说:“我好象走进一间静悄悄的房间,看见妈妈在摇篮边轻轻地摇着,让娃娃睡觉。”也有的说:“娃娃睡在摇篮里,好象在荡船哩,摇哇摇,娃娃睡着了。”摇篮曲之所以会激起孩子们的丰富想象,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储存有与乐曲的想象、情感记忆的材料,否则想象是产生不出来的。想象记忆越生动,情感记忆越真切,想象也就越活跃。
  李秉君,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如何培养审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