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37

[ 李胜志 文选 ]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美读

◇ 李胜志

  内容摘要:陈峻峰的散文《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题眼丰富,意味深长,堪称杰作,主题鲜明,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
  关键词:《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主题思想 艺术分析
  
  陈峻峰的散文《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入选2010年高考重庆语文阅读试题,分值22分。这篇作品之所以选作考生的阅读材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题眼丰富,意味深长,恐怕是其入选的重要理由。
  一.深入细致的观察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作家一入笔,就显示了自己非凡的观察力。文章开头,即对“水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这是对水杉数量的观察。特别是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样的并列复句的形式,不仅强调了水杉数量的众多,让读者对水杉的整齐划一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也为后面两只鸟选树筑巢埋下了伏笔。接下来,作者又通过观察,明确了水杉树所在的位置:“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在“东南”这个方位词的前面,又进行了小心翼翼的修饰与限制,即城市的而不是乡村的,居住的而不是田野的,我的而不是别人的。这一环又一环的限制,使杉树所在的位置更加明确,所处的环境更加具体,与我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这样的观察,无疑会使杉树的内涵更加丰富。“直立着”是作者观察出的水杉的状态。水杉直立的状态,显示了其性格,而“高高地”则显示了其作为,至于“向天空”,又显示了其天天向上的精神。观察到这里,应该说已够深入细致的了,但作者并不满足,又和其身边的“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进行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高过了”它们。作者对水杉深入细致的观察,其实是为后面的观察张目、拉弓的,因为好戏还在后头,因为作者真正要观察的还是两只鸟。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和修筑一个新的巢。”这里,作者通过观察,巧用“盘查”、“停留”、“选择”、“建造”、“修筑”等一系列动词,使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爆发艺术威力,赋予两只鸟以灵性、以思想、以情绪、以动作,读之亲切、自然,生动、形象。两只鸟在空中盘查的过程,其实就是反复比较,慎重取舍的过程。它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的眼光、眼力,辨别出哪一棵树才是自己的安家之所。“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说明两只鸟通过盘查,已有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它们停下来,只是歇歇脚,并不意味着停下来的地方就是栖身之所。但这个地方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像战壕,又像阵地,有了这棵树,不愁找不到安家的理想所在。它们在这棵树上停留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后选择不远处的那一棵树。通过稍息酝酿,讨论,决策,最后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旦主义拿定,有了明确的方向,这种感觉则是幸福的。它们选择的是“第五棵树”,这棵树和父母们筑的旧巢只有一树之隔。既没有远离“祖宗牌位”,割断文化遗脉;又没有占用旧巢,不思进取。与旧巢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显示了两只鸟的智慧和魄力。地址选好之后,就要造自己的新家了。于是它们衔泥抱木,悬在高空的巢穴,不久便大功告成。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给我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
  二.幽默风趣的思考
  熟悉作家陈峻峰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格粗犷,谈吐幽默风趣的人。关于这一点,正好表现在他对鸟观察之后的思考上。“我猜它们一定是要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不难看出,“我猜”的过程,就是“我”思考的过程。两只鸟从冬天回到春天,寻找自己的旧巢,并对其进行年检、修补,无疑是人之常情。“把卧室装饰一新”,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情感,他希望鸟儿有一个安居之所。有了布置一新的房子,鸟儿就可以“缠绵相拥”,体验爱情;“谈论天气和诗歌”,追求和谐高雅的精神生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很快,作者就发现自己猜错了,因为它们“并没有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和修筑一个新的巢”。这时,作者“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可能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显然,这又是一猜。这第二次猜测,意义特别重大,应该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因为这一次猜测,极大地提升了鸟儿们的精神境界。“年轻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不肯居住父母的旧巢。于是作者得出结论:鸟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坐享其成。这就和当前的“啃老族”联系起来了,表现了作者对某些年轻人善意的批评和善诱的教导。这种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读之不禁让人怦然心动。
  “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最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这最后的猜测,进一步彰显了作者思考的声音。这里,隐幽默于庄严,藏风趣于严肃,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人类在追求自身幸福指数的时候,应该思考自身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鸟儿是人类的榜样,它们不仅有一种独立自强的精神,而且早就用蔑视的眼光俯视人类。鸟儿高高在上,其实是人类逼迫的结果。我在这里不妨设想一下,很早很早以前,它们也许一样有着两条腿,两条手臂,但由于人类的不容,它们的两条手臂只好进化成两只翅膀,以便与人类拉开距离。它们现在不屑于与我们为伍,它们每天无休无止地痛斥,自作多情的我们,却听出了欢乐,误以为那是鸟儿的鸣叫,鸟儿的歌唱,甚至是鸟儿的谢恩。鸟儿在上,我们在下,天上人间,两国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什么时候走向天下一统,恐怕不取决于鸟儿们,而取决于我们人类,取决于我们人类最后的觉醒。
  三.思想艺术的统一
  一篇文章存在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恐怕是诸多因素中最值得读者关注的。《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中,二者的统一程度,堪称当代散文中的典范。
  鲜明的思想性。大自然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是时间的沉淀物。顾名思义,大自然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没有人工痕迹的原始性。遗憾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越来越恶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与壮志不断膨胀,大有与自然同归于尽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欲壑难填=的人类,只知道索取,索取,再索取,却不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于是乎,掏空吃空,斩尽杀绝的悲剧似乎愈演愈烈。面对屡遭毒手,满目疮痍的大自然,作为人类,我们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主题,但是,当我们的发展对生存产生严重威胁的时候,发展这一主题就应该毫不含糊地作些让步。道理很简单,虽然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当我们生存已没有着落的时候,发展显然就失去了意义。作者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感,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爱护自己生存的家园—地球。否则,“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巢穴”,就会像炸药包一样,最终粉碎人类生存的希望。这时候,“鸟类的不安”也许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人类的痛苦”将无处可诉。作品中闪耀的思想的光芒,不仅照亮了我们的眼前利益,也照亮了我们的未来生活。
  高超的艺术性。《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取材于日常生活,却表现了重大的人类生存的主题,其艺术张力由此可见一斑。一是切入角度新颖别致。作者把两只鸟放在春天里观察,比放在冬天里观察要好。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气候宜人。可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作为大自然的精灵,人类的朋友——鸟儿们却在为自己的生存问题大伤脑筋。为了躲避人类的伤害,他们竟然不顾险象环生的树梢,在那里冒险安家,过着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的日子,这真是“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由于切入角度新颖别致,文章不仅省去了大量笔墨,而且在精短的篇幅里,扩大了思想容量。二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从局部来看,叙述生动撩人,描写完美无缺,说明准确具体,抒情优美动听,议论精辟深刻。从全文来看,象征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文章之所以能写得尺水兴波,寓意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不归功于这些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上。三是多种修辞玩于一掌。如果说语法是为了解决语言通不通的问题,那么修辞则是为了解决语言好不好的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耐读,显得活泼、可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娴熟的修辞手段。比喻妙语联珠,夸张过目不忘,拟人如坐春风,排比似水奔流。由于修辞手法多变,语言显得准确而鲜明,连贯而得体,生动而简约,庄重而调侃。这些富有意蕴的语言,在文中俯拾皆是。
  陈峻峰的这篇散文,题眼丰富,意味深长,堪称杰作。作者通过在春天里对两只鸟的观察,热情歌颂了鸟儿的高尚品德和自立精神。最后联想到人类自身,进一步深化主题,提升文章的品质,号召我们保护自然,尊重鸟类,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思想情怀。
  
  李胜志,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河南光山。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