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18

  

汉语成语中蕴含的礼俗文化

◇ 董念东 詹颖

  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反映出了某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词汇就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其积淀了当代人不能随意更改的文化信息。同一般词汇相比,成语同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成语 文化意义 礼俗文化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我国,与礼俗有关的词语不计其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在礼俗语海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当数成语。据统计,《成语词典》中就收录了500余条与礼俗有关的成语。这些礼俗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比如《史记》《左传》《后汉书》及诸子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礼俗观、礼俗风貌、礼俗制度等都有迹可寻。
  一.蕴涵着为人处世的基本策略
  成语蕴涵着不少为人处世的基本策略,这些策略涉及到人的生存发展、完善自身、探索未知和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如在成语中,涉及到生存发展策略的主要有“龙蛇之蛰”、“藏器待时”、“能屈能伸”、“尺蠖之屈”、“待时而动”、“防患未然”等。这些成语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生存发展策略:总的原则是要求做到“能屈能伸”,具体内容可区分为顺境时的“见机而作”和逆境时的“龙蛇之蛰”、“尺蠖之屈”或“待时而动”,以及时刻应当具备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
  完善自身实际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成语中,涉及到完善自身策略的主要有“改过迁善”、“反躬自省”、“洗心革面”等。“改过迁善”意思是去恶就善;“反躬自省”指要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这些成语清楚表明,如果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改过自新。
  在人际交往方面,成语也提供了不少策略。如“礼尚往来”这条成语,它来源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这是一种用“感恩”的方式来求得人际关系协调和谐的策略。
  成语中,涉及到人际交往策略的主要还有“信守不渝”、“蒲鞭之罚”、“辞尊居卑”等。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方面,成语提倡的基本策略就是诚信、宽容、谦虚等。
  二.反映着古代社会某段礼俗历史
  成语是中国的国粹,多数由四个字组成,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有的成语还反映某段礼俗历史。
  例如“楚材晋用”,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蔡国的声子出使晋国后回到楚国,令尹子木与他谈话,从中了解晋国事。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声子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就是成语“楚材晋用”的由来。
  从周平王元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后人称之为“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七雄争霸,战乱纷争,后人称之为“战国时期”,两者合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但当时的思想学术界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纷纷著书立说,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它作为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其意义是超越时代的。
  而百家争鸣只所以能在春秋战国时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代实行了“楚材晋用”的人材流动政策。可见,人才流动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体现了古代民族婚俗文化
  成语中蕴含的婚俗文化体现了几千年来汉民族的婚姻观念和婚姻道德。
  如成语“秦晋之好”,亦作 “秦晋之偶”、“秦晋之盟”,反映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表亲婚姻”形式正是讲究“血缘观念”“门当户对”等婚姻观念的体现。西周时期姬姜两姓的联姻,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是表亲婚姻的典型事例,到汉代不同辈份间的表亲结婚则愈演愈剧烈,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与贵族通婚、世家与世家通婚致使婚配范围越来越窄,以至在门当户对观念的严格禁制下不少贵族青年依然以血缘关系甚至是异辈婚配的形式组织家庭。古人认为宗族内的通婚能增加血缘的纯粹性。
  而“月下老人”“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等成语则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婚姻道德观。在古代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无权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必须经媒人传言,由父母决定,严格按照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来确定婚姻关系。因此,婚礼的一切仪节几乎都由双方父母包办,否则就被视为大逆不道,且不被世人所认可。
  又如“结发夫妻”指年轻时结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在古代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反映了人们对夫妻双方的美好祝愿,希望能“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同时也表现了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和追求爱情长久的美好心愿。
  四.反映着古代服饰礼仪制度
  成语以其结构精致、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制度等都能得到反映。
  比如成语“圣主垂衣”,表现出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衣裳,不再是像原始社会的人们一样以树叶遮体或以草裙围体,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半遮半掩的围披状态;“胡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而“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这说明先秦时期,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而“蛾眉螓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则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因此服装是一种象征身份地位的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逾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
  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如成语“紫绶金章”反映了汉代官员的装束,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在古代,服装的颜色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贵贱。如 “黄袍加身”,古代把黄色看成中央正色,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而成语“衣冠礼乐”是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礼制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成语“绿衣黄里”,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可见,着装礼节是多么重要,所以“颠倒衣裳”“冠履倒置”是不合礼制的。
  结论
  总之成语中蕴含的礼仪文化是多方多面的,除以上四种外,成语中还蕴含着其它的礼俗。如丧葬礼俗文化,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丧葬形式不同。成语“入土为安”就反映了各民族让死者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白色是汉族传统丧服的颜色,穿白衣白鞋,包白帕戴白帽,披着麻,戴着孝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从成语“素车白马”“披麻戴孝”中可见这一丧葬礼俗。而成语“桃弧棘矢”指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反映了古人迷信桃木赋以桃木神奇的意念,长期以来这种意念形成了一种习俗;“步步莲花”“三寸金莲”则反映出我国以小脚为美,缠足裹脚的习俗。
  综上所述,成语的文化蕴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策略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的和深刻的。研究成语的礼俗文化蕴涵,对于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念东,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詹颖,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汉语成语中蕴含的礼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