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要把满足企业需求和生源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学校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不但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且为打造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校教育 课程改革 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把培养社会需要和专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坚持大课程的观念,淡化学科性教育,跳出学科本身进行学科定位,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语文课程是职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相应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考扩招引发的普高热导致职高生源素质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就业班2年制)和学习的特点,使得职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应有的提高,用人单位对职校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较低,这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评价及选择。而且从众多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职校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需要,那就是职业教育不是培训学徒,也不是培养工匠,而是注重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四有”劳动者为宗旨。职校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事在必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强化学生思想素质。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当前劳动者提出的思想素质要求,语文教学过程要突出职业素养、责任意识、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富有时代特征的重点内容,要求青年学生要学会团结合作,增强团队意识。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才教育、成功教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2、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增长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学科。但近年来职校过多强调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训练,使得语文教育中丰富的文学因素被大大忽略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以至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削弱,为此,职校语文教学,要尽量增加文化内涵、文学含量,使其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强化对语言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和驾驭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展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构建课程体系,彰显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学校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认真筛选。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要从学生现实的就业、未来工作的需求以及人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是教学的工具,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其内容和结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结构和情感结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需要有超前的视野、全新的理念、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实用,与时俱进,紧跟市场变化,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努力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1、贴近实际的校本教材的编写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跳出语文学科课程体系,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为学校教学、为学生学习、为学生就业、为学生发展是职校语文教材编写的根本目的。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浅”、“用”、“新”。“浅”是指理论上要“浅”,要避免繁琐的语法修辞的理论表述;语言叙述上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便于自学;编排上要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用”就是教学内容要有应用性、适合性,要能实用、有实效;要突出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的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夫。“新”就是要有时代性,要吸收现当代社会、生活、科技的佳作、美文,摒弃过时的陈旧的内容。
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要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其服务宗旨,要通过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其“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就有必要按照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自身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建立“模块化”的高弹性课程体系。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将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提高模块。基础模块要满足各工科专业和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共同的基本需求,体现“必须”的原则,教学内容包括古典诗文、文学作品、应用写作、口语交际等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篇目;专业模块要满足工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不同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需求;提高模块则主要是面向以升入高校继续深造为目标的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式,服务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校要转向以就业为中心,教师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指导者转变;教学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些转变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交往的互运过程,其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与信息资料、媒体的互动等。学习是学习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把握好“双主”的定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一定要摒弃“一根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精讲多练,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加强主动性、直观性、参与性教学;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法”的研究,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诸如研究式学习法、小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受益终生。
四.改革评价体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教学评价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诊断性功能、激励性功能、调控功能和发展功能。实践证明,传统的单纯用分数进行优劣评价的观念或做法是对人的完整性、丰富性的一种否定,是对人的潜在力量的表面化理解,是对人的发展无限性的一种忽视和低估,既不公平,也不科学。因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改革评价机制。要由单纯教育内部评价机制向社会评价与教育内部评价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职业教育主要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在企业“用得上”就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反之亦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企业“干得好,留得住”,才会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内部的评价标准要与社会评价标准相一致,才能体现企业需求,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2、评价形式的改革。对语文学习水平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的终结性纸笔考试形式,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平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单项测试。比如对字词基础、背默诗文名句、说话、阅读、写作。二是开展阶段性的综合测试,在期中和期末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学习水平进行整体测试和评定。三是形式要灵活。可以是答问、朗读、背诵、复述、口头作文等听说形式的口试,也可以是传统的纸笔测试;可以是开卷考试,也可以是闭卷考试。
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是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校正确定位,充分关注社会需求,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切实加强教学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社会需求信息反馈和教育教学活动响应机制,进而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信誉,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黄雪娜,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