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离骚》是屈原的名篇,其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伦、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离骚》 植物意象 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名篇,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政治抒情诗,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一般的解读都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的政治理想中去挖掘内蕴,重塑一位独立不迁、忧国忧民、有着崇高政治理想的英明伟岸的屈子形象。而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最喜欢的是飘逸在《离骚》中的那些香草植物。“江蓠”、“辟芷”、“秋兰”、“宿莽”、“木兰”……我以为这些植物在《离骚》中的出现,不是信手拈来的点缀,而是屈原俊美形象的象征;不是简单直白的描摹,而是屈原高洁人格的写照,更是屈原崇高政治理想的寄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节录《离骚》
这些长在渚边山野的远古植物,在楚地的那片土地上,也许只有这位始终钟情自己的内美和正直高洁气质的屈原才有资格去佩戴吧。我向来就喜欢植物,尤其是那些定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化作美丽意象的植物。而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香草,在《离骚》的遗韵中应是有着别样的风情吧。
一、江离。芎藭苗也,叶有香,又名蘼芜,是《离骚》中的最先出现的植物。这种长在江边、生在江边、死在江边、永生在江边的植物,不止有生命,还有灵魂。“江”指生命之不息,“离”则是表达着一种生死不弃的信念。它是屈原俊美形象的最早象征,投江的屈子印证了它的生命的光华。
宋人吴仁杰在《离骚草木疏》里说:“江离,芎藭也,四五月间生大叶,似芹而香,或种于园庭,则芬香满庭。”屈原的“江离”自然不止于庭院小径的路旁。年幼浸盈诗书,当脚步踩碎院落里的碎草,当心神游历于现实和神灵的边界,当草木的微香把屈原引向高远诗性的原野,可能时常会有江离折损在手边和脚下吧?进入王朝之后,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候,溪水边,江河畔,又总会出现江离熟悉的身影吧?所谓“骚体”,是忧虑、激情和诗性荡漾起来的内心告白,和看着国家滑向灭亡的深渊而发出的无奈绝望的呼喊!浅读《离骚》,觉得江离之名很合于《离骚》里那份激荡的忧愤。在《离骚》的风韵中,从江离开始,一位俊美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从楚国端庄从容地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贵的血统,祥瑞的出生,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身披香草,芳洁清峻,更显器宇不凡,志趣高洁。
二、辟芷。又名芷兰,芷若。芷,很美丽的一个汉字。芷兰,即南接洞庭澧水流域的野生兰花,屈原留下过“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芷兰四季常青,生命力很旺盛,叶柄中间盛开一束束小小黄花,幽香弥漫,爽心惬意。沈从文先生在《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该有多美。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颜色青葱,香气浓郁,令人流连。我想这美丽芬芳的芷兰,大概只有屈原才能读懂。
《离骚》里的兰草,代表着人性向善的亲和,显现出如玉一般的光芒,以及对美的企慕而滋生出来的醇美安静的微香,也就是所谓兰心慧质的气韵。屈原便是从香草香木中浸润出来的君子,他不仅结兰而生,结兰而行,更是在青青芷兰的陪伴下赴流殉国。只要一屈从,一俯就,屈原本可以滋滋润润地过活。即使不如此,要是保持鸵鸟一般低头的沉默,也可以做到不丢官弃爵,免遭放逐,也就不必去过颠簸流离的生活。虽千万人止,但独吾往矣,这和特立独行无关,只关乎存在的尊严和心里坚守的价值。屈原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坚持正义,洁身自好,不断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既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那样高洁,那样出众,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事怎样污浊,众人怎样随波浊流,我都保持自己独立不迁的高洁人格,在黑夜的缝隙里,永远飘荡着一缕缕兰草的幽香。
三、秋兰。又名泽兰,属菊科类植物,朴素淡雅。没有美丽神奇的传说,也很少受其他文人骚客的青睐,它只是长在陆地上的一种普通植物,却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发挥着实实在在的药用价值。它像一位善良温柔的母亲,用母性的温情温暖着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这种植物的品性,在屈原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群小的诬陷,屈原最终被怀王疏远、放逐。顷襄王二十二年,楚国灭亡,流放在外的屈原眼看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复国无望,于悲愤交加中自沉于汨罗江,殉国长眠。“长太息以掩涕死,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用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品德,用非凡的治国才干,爱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众,他最终的一投,体现了一名政治家对国家的政治理想的最终坚持。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伦、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此种境界,香草已然不单是自然界中的植物,而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心心相通,而唯有屈原才能受得起这一份礼遇。此种香草,远不只是散发幽香的植物,更是屈原千载难逢的“知音”。那些香草早已在屈原的心中,化作了高洁的品格,融入了屈原和《离骚》永恒的生命之中。
邵爱连,汪群锋,浙江衢州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