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的实施,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仅就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学层面的一些问题略作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 目标化 教学化
一.关于目标化
1、树立课程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这次课改提出来的。传统的教学大纲,只设科目,没有课程。因此,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起课程意识,追求课程视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即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回答的也是“学什么”这一问题。心中有课程内容,明确了课程目标,也就有了课程意识。
必修学什么,选修学什么。必修课体现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共同基础;选修课突出的是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个性倾向的满足。比如,置于课程的视野下,课程目标中的“积累整合”目标,在必修1、2中教师就不能轻视。
这个模块学什么,那个模块学什么。“模块化”是新课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的教学系统。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同时,若干模块的组成又反映了语文学科内容的学习规律和逻辑联系。在课程视野下,我们就必须关注模块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如在所有模块中的诗歌学习,均应以“感受鉴赏”为主要目标,同时不同模块在“感受鉴赏”的对象和方式上又各有侧重。
一个单元学什么,一篇文章学什么,一堂课学什么,都必须思考“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课标里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从一层层的目标往下俯看。如必修1第一单元诗词,从课程目标来看,应该集中在“感受鉴赏”上。从单元目标来看,应该是“感受鉴赏情感与意象的完美结合,体会意境”。从每一首诗词来看,《沁园春·长沙》是感受诗人用壮阔的有生气的意象来表达慷慨豪情,体会诗词博大雄浑的意境;《再别康桥》是感受诗人用柔媚的富有色彩的意象来抒发眷念之情,体会诗歌清新温婉的意境;《雨巷》是感受诗人用古典的幽怨的意象来倾诉怅惘之情,体会诗歌朦胧迷茫的意境。
当然,以上关于课程目标只是大略的“划分”,实际地说起来,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又是一个十分综合的体系。但只要胸怀课程目标,就能够在课程视野下落实一个个的小目标。
2、深入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如果说课程目标是宏观要求,是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要达成的具体教育目标。新课程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具备把课程目标分解为教学目标的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见,将课程目标分解为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深入了解学情。
这里有两个时间段要把握,一是课前,一是课中;有两个层面要关照,一是整体,一是个体。如有的教师在上《雨巷》这一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经读过该诗,而且分析意象、感受真情、体会意境把握得较好,于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为“感受、比较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愁的意象”,引导学生在与课后习题中三首古典诗歌中的“芭蕉”等意象的比较中,体会现代诗“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愁的意象的独特韵味。
3、努力转变观念,立足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不同,属于“能力目标”或“素养目标”,往往不能具体、直接地含概课程与教学内容,但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目标体系,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呈现。
因此,我们要努力转变观念,立足三维目标。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就可集中在“思考领悟”这个课程目标上。由此,立足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新闻表达的角度,能够从不同角度表达写作意图;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比较、探究,把握新闻的角度,并于写作实践中运用不同角度表达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真的探寻,对善的追求。
当然,我们在立足三维目标时也要注意,三个维度不能机械地分解,不能均衡化,更不能非学科化。
二.关于教学化
1.立足教材视角,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新课程教材按照新的理念编排,突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获取及培养,虽然其主体的呈现与传统教材一样都是选文,但其还承载着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任务。如果说语文课程内容是从课程层面回答“学什么”的问题,那么语文教材内容就是从教材层面回答“通过什么去学”的问题。由于课程内容是通过教材来呈现的,因此,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首先必须对教材的价值定位好,更多地树立类的概念,篇中有类,篇中见类。如我们可以围绕课程目标、以单元为基础单位思考:一是选文的共性是什么,这类文章的阅读课标的要求是什么;二是这一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甚至全套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三是这一单元本身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四是单元内各篇选文的关系怎样,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怎样安排详略。如必修1现当代诗歌单元就可思考:教材为什么主选“新月派”诗人的诗,他们的诗在诗歌中占什么样的位置等。还有,《沁园春·长沙》价值取点是放在情景交融上还是放在意象上等。
其次必须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度开发”,形成课堂文本。如《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就可抓新闻的角度,把它与本单元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组合在一起,甚至还可组合课外的大量的香港回归的新闻。
可见,对待教材不能按传统一篇一篇地教、每篇面面俱到,只要确定了教材的价值取点,就可大胆地取舍、重组。这是新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最大的不同,也是目前实施语文新课程过程中,解决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的根本性的办法。
2.从教学内容入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过去,教师常常以为,教总是有办法的;他们常常想的是,我怎么教,用什么方法教。这说明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在教学方法上。当代著名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内容决定形式,否则,新课程的一切新理念都会落空。
由此,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先从教学内容入手,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后,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应该围绕课程目标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能够凸显语文的核心价值的内容,防止去语文化。二是能够体现语文的文体特点的内容,如读诗是不可能没有情感、意象的。三是能够切入学生的认知程度的内容,即学生想学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四是能够建立有序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点的内容。
如学习《雨巷》,选择了古典意象在本诗的理解与个性化解读作为教学内容,相应的就以品读的教学形式贯穿始终。再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选择了与一般新闻角度不同的内容,即以对奥斯维辛的独特感受来写新闻作为教学内容,相应的就以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作为此课的教学方法。
3.组织学生活动,着力学习方式的突破
新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变学生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首先,要关注学习经验。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我读的时候觉得有所疑惑的地方,觉得学生肯定也会疑惑;我读的时候读了好几遍才感受到好的地方,觉得学生也很难读出好。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教师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使他读好,这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这就是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其次,要组织学的活动。语文课学的活动就是言语实践的活动。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组织成一个个学的活动,学的活动组织得有层次、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再次,要培养学习行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20个字5组10个动词,既是课程总目标,也是学生应经历的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还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实际描述。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要设计和组织5个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10种学习行为,才能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搭建平台。
这里说的“目标化”、“教学化”,只是意在突出地强调课程与教学,强调课程以及教学的意义,可以看作是对这两方面的浓缩性概括,是对二者价值的概念化,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地突出其符号意义。当然,这只是一些初步地研讨,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探索也必然会愈渐深入。
刘谦,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所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