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39

[ 王国美 文选 ]   

浅议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 王国美

  内容摘要:一切与文章的情感没有联系的风景,即使词语再漂亮也不要硬塞进作文。写景决不是为了把文章装饰得美一些,而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教学 观察 表达 修辞
  
  大自然千姿百态,春花秋月各有风致。一边是“铁马秋风塞北”,一边又是“杏花春雨江南”,写不出各自的特点,还不如不写。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怎么抓呢?
  时令季节对自然风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都说香山红叶好看,到春天时去看看!同样是春天,早春和晚春就不一样。请看下面两段的差别:“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天气是醉人的温暖,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注意两段文字中写到花的地方的不同,这是不同的季节造成的,如果你不分季节笼统地写春天的故事,那就可能流于一般化。
  写景需要按照顺序,这其实也是观察的顺序问题。观察事物首先要确立观察点,也就是你站的地方。从你站的角度看去,能看见的就写,看不见的就不能写。因为我们看到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由内到外,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所以在描写景物时,同学们要按照观察到的顺序写,这样才能做到层次清楚。请看下面一个写景片段:
  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湖水清可见底,碧绿发亮,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低垂着头的柳树。她在微风的吹动下,舒展着柔嫩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草地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远远看去,就像点缀着彩色图案的绿缎子。湖上横跨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就像一条腰带系在那里,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要在写景中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融注到作品中去。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如老舍先生的小说《月牙儿》,写了女主人公在不同景物的不同感受: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我敢在院中走了,一个春天的月牙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月牙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点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我心里说。”
  写景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闻得着、听得到,因而要善于用动词和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不能堆砌辞藻。只写静景,容易使文章呆滞,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和动景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周立波《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雨落大了,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雨里的山边,映山红开得正旺,在青翠的茅草里,翠绿的小树边,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的像火焰,背着北风的秧苗里,稠密的秧苗像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风一刮,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秧苗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真是绘声绘色;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真是疏密有致;既有动景,又有静景,真是动静相生。一个接一个精巧的比喻,美不胜收;让人感到爽心悦目,春意盎然。这就是给语言化妆的效果。
  描写景物时,未必要用上许多技巧,仔细观察和用心感受景物的特点仍是最重要的。只要每位学生带一双美的眼睛,会听会闻会触摸,那么他们将生活在一个更美的世界中。
  
  王国美,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浅议作文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