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创新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学习,同时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传习与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关键词:创新 必要性 原则 实践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未曾出现过的事物。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语文创新的必要性
语文创新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学习,同时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传习与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要确实推进语文创新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语文创新教育所体现的教育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它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民族,对世界文明已经和正在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今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创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出路是进行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教育创新,语文创新教育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与总结。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大体上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死记硬背,或是“划分段落,分析感情”的解剖屠宰,或是工业流水线似的“从一而终”,让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人类已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新世纪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创新的教育,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积极进行语文创新教育,通过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展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和思维创造性,让语文之精妙得以完全体现。
二.语文创新的原则
1、思想性创新教育原则
所谓思想性创新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端正中学生的立场 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的精神状态。
2、民主性创新教育原则
民主,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其具体表现为:(1)让学生充分拥有自由的权力。(2)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3、开放性创新教育原则
遵守开放性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使用教材的开放。②教学过程的开放。③教学方法的开放。
4、差异性创新教育原则
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要根据其特殊性,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给予学生共同的知识教育、共同的思想教育、共同的体质训练,而在创新教育中,我们要求看清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
三.语文创新的途径
1、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学生要创新,首先就得教师创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语文科目自身的发展特点,使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各自为营。修改后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遵循语文自身发展规律,跳出应试囚笼,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健全人格。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以“情”导“趣”。教师以对语文教学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变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完成”,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创新活动。第三是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课内外结合,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创新打下物质基础。教学手段应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迎接时代挑战。
抓纲务本。只有熟悉新大纲、新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教改方向,才能使课堂教学延伸、突破、拓展,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
具有时代意识。大纲修订有其自身背景: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化发展,语文教改的结果。大纲“内容和要求”充满时代气息,是对教师的挑战。
2、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老师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述,听得学生们云里雾里,课后布置一大堆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去复习加深印像,一篇一篇只是重复对学生进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介绍。学生在这样的硬化的教学模式下创新能力没有得到一点的锻炼,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创新思维,一般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是干巴巴的内容,是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的复制。并且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临近考试的时候,题海战使同学们淹没在题海中,根本无暇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以往,就学会了逆来顺受,等着老师出题,做题的循环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想象,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这种想象,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3、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古人云:“诗言志。”文章应该是一个人真实思想的外现形式,但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却使学生写出了许多“假话”、“套话”,能够真实抒发内心情感的很少。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创新插上翅膀,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争辩中锻炼。
在写作课上,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写出了思想犀利的评论文章《顿,何罪之有?》、《中国足球不能拒绝雅凯》、《长冲传冲吊,是利剑还是钝器?》,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标准化试题,下岗吧》等。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周媛,湖北荆门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