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要追求语文课的情趣与理趣并重,笔者认为,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富有谐趣,其次才是创造课堂的情趣,引发课堂的理趣。课堂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语文课堂应不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情趣 理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语文课有两种趣味——情趣和理趣。有了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了理趣,就有了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课改以来的语文课,有的情感渲染过于浓重,学生有感动却缺少感悟;有的偏重于探究,缺乏情趣。这两种都有失偏颇。而要追求语文课的情趣与理趣并重,笔者认为,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富有谐趣,其次才是创造课堂的情趣,引发课堂的理趣。只有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使教学富有谐趣
让课堂富有谐趣,说到底就是追求教学过程的美。
众所周知,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所以,课堂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教者在课堂上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参与权,有选择权,有评价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只有教师有勇气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源泉才会喷涌而出。有时在课堂上它可能只是表现为给学生一个自圆其说的机会。例如有位教者在教学《愚公移山》这课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呢?”有学生就回答:“假如我是愚公,我就搬家。因为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移山不符合我们现在讲究效率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或者绕道而行!”当然,学生的答案与文本的价值显然是不一致的,《愚公移山》旨在告诉人们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最后才能成功。教者并没有立刻驳斥学生,而是问:“可是为什么中国人会对愚公事迹津津乐道?”学生马上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精神!”这位教者立刻调整了教学思路,接着问:“所以说这其实是个人生寓言,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充分联系了自己的生活,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教者得出了一个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结论:“坚持不懈的人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但有除了坚持还应随机应变,勤奋与智慧共存。”假如教者没有提供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的创新智慧,这样的瞬间的精彩又何以能出现在课堂呢?
二.使课堂洋溢情趣
追求课堂的情趣,其实就是讲究教学的手段美。
语文课堂应不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尽量避免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或模式化,要根据年段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另外,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别,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情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例如,像《皇帝的新装》此类表演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像《桂林山水甲天下》此类景致优美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如《故宫博物馆》这样的说明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认识故宫的物产丰富、景色奇异。
教学中教者还应以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快乐的课堂情绪氛围的构建,正是这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诵读课文,进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教师讲课中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使得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学生在听觉效果上便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至于乐则不已,故进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这里的“进”,是“登堂入室”,“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的意思。
三.使课堂充满理趣
追求课堂的理趣,也可称之为“意趣”,说到底就是彰显教学的主旨美。
语文是思想情和艺术情相统一的学科,也是情与理,情感与认识的统一。课改以来的语文课,人们多关注于情趣,至于理趣,即理性思维似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有两个:一个是情感方面,树立理想信念,培育意志品格,懂得人精神存在的价值,这是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塑造人的灵魂;另一个方面是理性方面,发展理性思维,学会生存智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学生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宽度与深度。例如《七颗钻石》《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故事性强,言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教者在最后可以追问:“七颗钻石升上天之后会发生什么呢?”“于勒叔叔假使认出我们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以此来充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对于一些感情深沉的文章,教者就应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例如《我的母亲》,在领略了母亲深重、无私的母爱后,结合自我的体验,让学生写一句赞扬母爱的话语。教者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范例,如“母爱是精神家园,让我一生温暖”。学生就会启动自己的知识与情感积淀,说出“母爱是生命的源泉,永远呵护着我。”“母爱是一堵厚实的墙,可以让我永远安心倚靠。”“母爱如影随形,让我们永不孤独。”“失去了母爱,就等于生命失去了阳光。”……“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构建成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学生们在享受着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回味着语言、色彩、画面、声音等给予他们的美感,不会再觉得枯燥乏味,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钱丽丽,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