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技术的日趋成熟,电脑也进入了图书馆体系。数字化的图书馆已经是时代的一个必然的产物。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也带来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某些地方已不再能够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需要。那么,在不断引进新的数字化管理体制的同时,怎么样协调好数字化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此,笔者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含义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图书馆管理模式也随之产生。所谓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纸质图书杂志等借阅的基础之上的,用于图书馆正常运作的管理方法的总和,即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的图书馆理念基于工业化经济,追求企业的组织化,以及组织的权力化和动作的制度化。传统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对物的一种管理,其主要的目标是对固有信息载体的物的处理。比如对书目的编号,对图书馆硬件设备的规章制度等等。并且传统的图书管理没有时空的不固定性,而是赖于时空而存在的。比如一个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它的管理对象必须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他们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在管理组织方面,传统的图书馆以等级式的命令实施控制。以上的这些特征都是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所固有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的有机整体。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电脑等多种信息工具介入到图书馆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中,进入这套管理模式的工具有电脑、信息卡、磁条码、防盗器等等。数字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其必然的因素以及特征。首先,数字化管理模式必须借助高科技的管理设备,这些管理设备以电脑为中心,对整个图书馆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以及监控,以达到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转的目的,同时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数字化的图书馆必须拥有素质较高的图书馆管理员,因为这些设备的运行,必须依赖具有较高现代化修养的高素质人员,所以,高素质馆员也是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图书馆对软件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软件就是用于电脑运作的软件,它们的设计必须满足图书馆管理的要求,诸如借阅书目的记录的软件,超期提醒的软件,它们的设计必须满足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也必须随着新的管理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其制度的制定必须满足数字化管理的要求。
二.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差别
(一)管理对象的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物”,这些物包括图书馆的馆舍、收藏书目、期刊、报纸、桌椅以及各种硬件设备。对这些的管理,必须是建立在人的体力劳动之上的,比如每天必须有人打扫馆舍的卫生,整理书目的摆放次序,以及这些藏书的借阅。它们都必须由人的劳动来完成。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传统模式的管理对象的基础上,新添了许多新的管理对象。他们要对数字化设备进行管理,这其中还要对支持这些设备运行的软件进行管理。
(二)管理方式的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沿用的是一种直线职能式管理方式,其以劳动分工、个人责任制以及规范问题为基础,借助于等级森严的等级与权利进行管理,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与各部门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相互为获取资源等等进行竞争。这种管理制度过于模式化,以及权利意识的操控和组织部门之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束缚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进一步优化,这当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缺陷,在此不赘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则有很大的改观。首先表现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许多资源也是在网上共享的,部门之间也会有一定的交流。这样就优化了组织部门的行为模式,提高了整体机制的运作效率。其次还表现在管理的高效化,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它允许我们高效准确的记录和计算信息,这就为图书馆员高效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才能完成运行模式的高速化以及运行结果的准确性。
(三)管理思想的不同。传统的图书馆思想基于工业化经济,追求企业的组织化,以及组织的权力化和动作的制度化。它通过人的行为和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以实现有效地管理内容,突出规范化和标准化,利用标准和制度激励图书馆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图书馆管理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刺激工作人员更努力的进行工作,但是对目标规定的过严过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会限制图书馆馆员的思维,甚至使他们产生工作疲劳,厌倦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这将极大地妨碍图书馆的发展。但是数字化管理模式则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上基础上的新发展,它为图书馆的管理注入了许多新的灵活性因素,这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管理工作的运行,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管理标准的不同。由于在管理对象以及管理思想上的差异,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标准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标准是建立在对“物”的管理之上的,他们包括这些管理对象的安全性以及完好性,所以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而数字化管理模式由于在管理对象上的扩大化,所以其管理目标也相应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安全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主要注重信息的安全化。虽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却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如何协调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与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关系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发展到今天,并不是终结,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所以,在现阶段,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二者是并存的。那么要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他们有一个根本的共性在于都是为图书馆管理服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共存是有可能性的,因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其必然的优势,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他们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必须在有电的地方才能运行,一旦没电,则整个体系将陷入瘫痪。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没有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却对外部的环境要求较低,即使没有电,它们也能正常的运行。所以二者正好作为对方的辅助者,相互协助,共同服务于图书馆管理。
其次,旧事物代替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传统图书馆的那一套设施不可能一次性更换,他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在维护传统管理模式的同时,引进新的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如果一个图书馆传统的硬件设备还占有绝对的比例,那么,我们还是要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体,逐渐的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如果一个图书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化了,那么我们可以考虑逐渐的舍弃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以新的管理模式为主导。这要根据每个图书馆的特点来决定,做彻底的分析,以达到最佳效果。
再次,图书馆员的素质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并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每个图书馆都会有一大批工作多年的图书馆员,他们对旧的管理模式很熟悉,但是对新的管理模式却是知之甚少,那么,要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要求,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直到他们退休,再注入新的活力。这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所以,二者必须共存,协调发展。
图书馆的数字化已是时代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要求,管理的数字化也是一个必然的变化,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仍要发挥重要的作用,直到真正数字化建设的完成。所以,二者要协调发展,共同为图书馆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惠君 荀昌荣.《图书馆文化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喜中.《图书馆管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叶红.《图书馆联盟与传统管理模式之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4
[5]吴红军.《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刍论》[J].实践探索.2010
陈林,湖北财税职业学院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