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梅老师是临淄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对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有独特的见解。前一段听其下水执教《颐和园》,更感受到了她语文课堂的“醇香”,现浅表如下。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对于这样的说明性文章,如果定位于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资料、风景图片,然后再了解写作的方法,那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但韩老师的可贵之处却在于:
1.从游记的角度去解读——准确的定位
在课前活动之初,韩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就是“旅游”,而且以此为话题层层深入,从让学生从生活中回忆旅游经历,到与孩子一起品读兰州拉面与白兰瓜描写的句段,到抓住让你产生向往体验深刻的句子说说,统统为北京游颐和园学习做了铺垫。文章虽还没有开始学习,但后面要学什么却已经埋下了伏笔。
2.从语言的角度去品读——明确的目标
语文最本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是语言品味。统观《颐和园》整堂课,韩老师紧紧抓住游记的语言,从大处着眼,从细处落笔,将“怎么写的”这一核心问题解决的非常透彻,实现了语文课堂要落实语言训练的核心目标任务。
在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始阅读欣赏前,韩老师给学生的要求就非常明确:“文中哪些语句对颐和园的描写让你对颐和园产生了向往?”这一句虽简短却明确,而且成为课堂的核心任务。在后面的学习中,长廊描写之美、昆明湖之静等特点,也无一不是扣住了写得好的词、句来进行的。
以品读游记佳句为基调,以欣赏文中词句为重点,决定了这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这正体现了韩老师恪守的语文守则。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一堂语文“好课”提出了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其中理想标准中有两条“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是较难实现的要求。我们看韩老师是怎样实现这两条标准的。
1.听、说、读、想、写——语文套餐餐餐都是美味
整堂课中,学生读课文、读资料,或齐读,或个人读,或默读,方式等等不一。在学习十七孔桥时,韩老师则抓住了桥上的狮子姿态没有写出来这一“盲区”,让学生先解读“姿态”的意思,在让学生大胆想象狮子的各种各样的姿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在学习结束时,安排了学生按照本文的写法写齐园游记。结果,学生交上的文章篇篇都有可品之处,足以说明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2.学、展、探、点、练——生本课堂堂堂皆有收获
(1)自主先学。学习之前先完成预习作业,对老师的要求逐项完成,有困难的地方标记,能完成的到时展示。充分相信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这不正是“教是为了不教”吗?在学习之初,老师并没有把预习卡面面俱到讲解,而是结合学生的问题,把“颐”的写法、字典注释,并要求学生将“颐指气使”这样的词语积累下来,写一写,记在心里。这样既解决了的问题,又丰富了知识,真的很高明!
(2)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教法,更要能够备学生。学生能借助电脑、资料了解到颐和园的知识,韩老师就给他们了展示的机会,这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而对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允许他们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很少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像“地点转移”这样的游记类专业知识,老师则板书得清清楚楚。学生不知道的更多的颐和园的知识,老师也恰到好处地进行补充,吸引了学生注意。
(3)语言品析中,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统计,韩老师至少使用了四种方法去赏析语言:拓展欣赏、比较欣赏、想象欣赏、画面欣赏等。而这一切的目的,还是以学生的训练为中心,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如何让一堂语文课充满书香充满诗情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情感的升华?如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颐和园的向往之情,从而产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呢?
凡听韩老师课的人都不难发现,韩老师的每堂课上总是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总会有大量的与课文学习有关系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涌现出来。这些资料既反映出老师的博学,也是促使目标达成的重要部分,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本课开始前为例,学生课堂的接触的虽仅仅是兰州的拉面、白兰瓜,但随着阅读感受的深入,对《文化苦旅》阅读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这不是用书香滋养了学生的灵魂吗?同样,在课堂中欣赏到了《颐和园》之美,学生能不产生热爱之情?
李文强,教师,现居山东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