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66

[ 张晓中 文选 ]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 张晓中

  内容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经典诵读 语文教学 现实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诵读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诵读80篇(段),合计240篇(段)。”经典诗文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当今,有识之士提倡在中小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获得提升。
  通过将传统诗词、经典哲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教改中实现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将逐步成为推广经典诵读的主阵地。在阅读计划的制定,经典诗文的安排要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由领导决策,教育骨干支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借助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精心选择、精心编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以及唐诗宋词等系列诵读读本供学生诵读之用。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使语言表达,协调沟通的能力得以提升,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得到培养,从长远看,让学生陶冶性情,涤荡心胸正是中华经典的精髓所在。
  传统经典诗文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积极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是这项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广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特别是中小学生认真学习、了解中华经典诗文的内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将传播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并重,是语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既推广了普通话,又传承了民族经典。
  二是这项活动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这项活动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经典诗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经典诗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这项活动有效补充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应学会2500个生字,认识3000个生字。把经典诗文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如《三字经》(1128字)、《弟子规》(1080字)等几个篇目,其文字总量达到3000多字,其中不重复的字近2500字,如此凝炼,是现行其它教材所不及的。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势在必行,推广国语,规范汉字,诵读诗歌,解读经典等能强化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待人处世的德行素养,与爱国爱家,仁爱诚信的伦理道德追求是一致的。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化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做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对国学经典的领悟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张晓中,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