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26

[ 尹瑞松 文选 ]   

语文课堂激趣方法谈

◇ 尹瑞松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媒体技术 教学技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利用多种有利条件,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一.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定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课堂导语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课堂开始就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从而为整个课堂定下轻松愉快的基调,也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的导语,可吟诵一首小诗,可谈一个典故,可介绍一个作家,都可以取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假如你是个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罗纳多尔、贝多芬是许多人梦想的。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使用这样的导语,学生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添趣”。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直粉笔,课堂形式比较单调,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够在创设课堂生动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解决学习中的难点等多方面,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在教学《俗世奇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中通过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的片段,把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时空氛围,学生会为眼前看到的一项项民间绝活所倾倒,同样他们也会被文本所倾倒,从而走进知识的世界。
  三.巧妙安排课堂结构,为课堂“设趣”。
  针对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心理特点,课堂激趣时,要注意安排课堂结构,要通过这一课,深挖教材的激趣点,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课堂上的激趣点,均匀的分布于课堂的45分钟之内,要达到起落有致,恰到好处的课堂效果。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在张弛有度的布置中,使他们兴味盎然的进行思考探求新知。例如,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雁归来》时,可从感悟课文、品味语言和探究主旨三个步骤来安排。既突出情感与语言教学的因素,又能熏陶和启迪学生;三个环节层次上由浅入深,课堂安排富有逻辑性,激趣点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课堂之内,起落有致,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的学习效率。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课堂“激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课堂,是新课改实施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让他们主动走向讲台,参与在课堂教学之中,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在参与中享受快乐与成功。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信任每个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的鼓励表扬,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走向讲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研究学习教材,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要求。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门径。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导课、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巧妙设计课堂结构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等手段,增强语文课的生动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尹瑞松,河南长垣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语文课堂激趣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