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导向,促使学习兴趣的产生,利用词语切入,促使语文知识的整合,经过多式呈现,实现知识的有效延伸,才能深入理解课标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有效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导向 词语切入 多式呈现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正致力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普遍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并不离开传统教学论,但它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等问题上重新作出解释。有效教学虽然谈论教学的效率,但它更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主、自信的过程。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一般认为,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一堂课开始之前,必须做好比较全面系统的准备,也即对每堂课的知识体系、构成、纵横联系等方面作全面的了解,完成系统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备课过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而课堂教学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呈现。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有效教学”的愿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往往要大打折扣。理想认为,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笔者以为,真正的有效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在有效“讲授”和“提问”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把课堂教学前伸至课堂讲授之前的预习,后延至课后复习与作业(或者说课后训练)。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全面了解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有理、有效地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然后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可以利用的所有时间,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作的一些尝试,也许可以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些例证。
一.提问导向,促使学习兴趣的产生
新课程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这些表述都旨在强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让他们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但要让学生能真正地在课堂中参与教学的过程,没有课前的必要预习,实现教学目标就等同于一句空话。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那些被认为课堂教学参与比较困难的篇目,笔者以为用课前提问法相当有效。
自然,课前提问的要求也是要经过设计的,有的可以由教师事先设计好,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有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再由教师整理或者由师生共同整理后在课堂上解决;或者角色互换,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后两种,备课的难度增加,但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
例如教学杜牧的《阿房宫赋》,从文中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学生把前文的描写和后文的说理对应起来,因此在预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阿房宫内,‘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矗不知乎几千万落’,这么多的建筑,作者选取了哪些作为代表进行描写,为什么只选这几处?”在思考与回答中使学生明确,耗费巨大的阿房宫并不用来处理政事,只用来享乐,从而突出秦朝统治者的淫逸奢华,它必然导致人民的反抗而走向灭亡。
又如教学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本文因为是译文,又只是节选,要作为议论文来学,这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可能会学得比较枯燥。但是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学生都是比较明确的,因此课堂教学前,教师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提出问题,可以从文体的结构特点角度,也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或者是自己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内容。最后在课堂上师生一起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出本文的思路:从议论文题目着手,由论题到论点,再到论述其必要性,最后由具体的语句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前提问,给学生的学习起导向的作用,同时,减少了时间的紧迫感和空间的局促感,减少了畏难情绪,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出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词语切入,促使语文知识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对学校应该教什么这一问题作出这样的回答:教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教学生怎样思考。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和思考,能否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在将来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经过学生自主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等形式进行探究,把分散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或相近的语文知识进行精心处理,进行知识的整合,使这些语文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便于用来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在语文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最关键的,它必须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并使其得到新的体验。
在课堂上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体系间相渗透相融合的地方。抓住了这一点,就能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就会把原先分散的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科学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单位是词语,笔者以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唤醒可以从对词语的把握开始。这种词语的提炼有时可以从文题着手,有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譬如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课文的关键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老贝尔曼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而这点与课题相关甚密,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题目中的‘最后’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由此依次引出“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画,“最后”的杰作,从而串起情节,串起人物,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再如学习劳伦斯的《鸟啼》,让学生找出描写鸟啼的语句比较容易,但是鸟啼声渐变的过程却无法一下子理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描写中的不同,指出句子的理解首先要从理解词语开始,在思考用词的特殊之处时理解作者的态度与情感。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找出“笨拙”“萌发”“闪动”等几个词的特殊用法,然后教师再指导从使用对象的角度加以辨析,使学生通过联系旧知识来发现在文本中新的含义与作用。如:“笨拙”本意指“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此处指鸟啼声,联系语境,应该指鸟刚刚开始啼叫时不熟练、不灵活。同时也可以明确移用、通感等的作用,从而切实地把握了新知识。
利用词语的学习来切入课文教学,整合语文知识,符合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实际上也是“温故而知新”,它能消除学生对理解文句的恐惧感,可以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巩固、提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运用、评价,从而培养起一种注重文本、注重知识整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多式呈现,实现知识的有效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语文教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语文教学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也就是说,“有效教学”不能只注重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内,更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之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上。因此教师在关注课堂效率的同时,要时刻注意其延伸的契机,把课外时间有效地纳入到语文学习的范畴里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实现知识的多式呈现,并使之有效地延伸至课外。
譬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笔者讲读第一部分,讲读过程中特别注意环境描写与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第二部分对母爱的描述部分,笔者请学生找出并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者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并为其他同学的表达进行点评,补充。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朗读讲析了最让自己动情的语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发言更加积极。这时笔者又针对学生作文中对母爱描述千篇一律的现象,提示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然后用几句话表述出来。课后又以此为题进行小作文写作,这让许多学生写出了“生活中”的 “自己”的母亲形象。
再如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时,作为教学要求的描写老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想像,一般采用先讲课,后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笔者在此之后又加上课堂的互相点评,即在课堂内用四人小组的方式进行互相点评、推荐,请每个学生都写好一段推荐辞或者评语,得好评最多的学生被推荐进行当堂朗读,再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课后还把优秀习作打印出来传阅。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教材的有效信息,并把两者切实地联合起来,既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又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教材内容既深入剖析,又有所拓展;既使知识多式呈现,益于学生的接受,又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乐于知识探究,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真正的有效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植根于文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才能设计出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学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学生满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学习论》 施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孙春成 语文出版社
4、《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 李振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妙娟,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