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70

[ 刘志立 文选 ]   

关于阅读的理论阐释

◇ 刘志立

  内容摘要:阅读是人们求知和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情操陶冶为目的的阅读越来越关涉到人们的生存质量。深入了解了阅读的内涵,就足以明确阅读之于人生之重要意义。阅读作为内在于人们生命深处的活动,具有读其文、明其理、感其情三个方面的内涵。
  关键词:阅读 内涵 方法
  
  一.阅读之内涵:读其义、明其理、感其情
  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求知和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方式。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情操陶冶为目的的阅读越来越关涉到人们的生存质量。我们一直在阅读,也一直在谈论阅读,但究竟什么是“阅读”?
  从字源学意义上来说,“阅”和“读”,两词同义,都意为“看”。“看”和眼睛相关,即用眼睛接受外在信息(“外在信息”在此主要是指阅读文本)。但“看”不仅仅止于“接受”,英语中的“看”为“view”,“view”有“看法、观点”之意,故而,“看”还包括对所接受信息的理解并形成自身的“看法”或“观点”,亦即理解和内化。除此,“阅读”之“阅”,还有“经历”之意,我们经常说的“阅历”、“历尽沧桑”即是此意。因此,阅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历”,即经历文本中所传达的一切喜怒哀乐、人世沧桑、社会变迁、闲情小思等等,这是一种文本情感和个人情感的磨合、乃至融合的独特的“经历”。
  综上,“阅读”之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为“看”,即接受信息,此为感性层面的;一为“洞见”,即对所接受信息的理解和内化,此为理性层面的;最后为“经历”,即体验,这是情感层面的。概言之,“阅读”者,读其文、明其理、阅其情也。阅读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内涵了感性、理性、情感三个层面,而这恰好也是人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三个阶段。
  二.阅读之意义: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深入了解了阅读的内涵,就足以明确阅读之于人生之重要意义:阅读即人生。无论是感性、理性,还是情感,都是人类存在的生活方式。感性追求直观,活得随性而轻松;理性崇尚完美,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情感,追求真挚,让生命充满温情,使人生充满回忆。而阅读能让我们体验到上述各个方面。比如,阅读小说,我们既能从文字中领略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比照自身的经历,与其同乐同悲,当然,我们也能于文字外获得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一个人生命中缺少了阅读,其人生是不完整的。故而,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今中外之名人贤士如此重视阅读了。苏东坡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莎士比亚也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等等不一而足。古代之“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近代之“鲁迅嚼辣椒驱寒”、“闻一多醉书”等美谈则以事实说明了他们是如何重视阅读的。
  无论古今,亦无论中外,阅读之于人生之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阅读之于中国更有其独特境遇,亦即阅读是君子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其作为修身立命之道内在于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
  众所周知,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是“文质彬彬”,即内在德性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重视个人修养,并把个人修养内化为主体的自主追求,这即是儒家一再强调的“成己”、“成人”之说。而提高个人修养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即学习。《礼记·学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之言;孔子也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都是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而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阅读,这甚至是古代学习中最重要的方面。欧阳修所谓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而,在中国儒家传统里,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承载着“读其文、明其理、感其情”之义,它更承载着中国人的至高理想:通过阅读,充实自己,加强自己的修养,从而成其为君子。
  三.阅读之方法:感性·理性·情感
  既然阅读对于人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阅读作为内在于人们生命深处的活动,具有读其文、明其理、感其情三个方面的内涵。这对于我们日常阅读及其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要重视感性积累。感性积累在古代表现为启蒙教学。古代,小孩入学始便要阅读并背诵“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乃至“四书五经”、各种史书等。也许,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并不一定能读懂、读透其中的文字。但这并无紧要,关键在于积累。“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读书必不可少的一个境界。诸如宋代之朱子、清代之纪昀、近代之陈寅恪等都是自幼熟诵经典的。所以苏轼强调要“博观”、“厚积”。杜甫也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在强调文本积累对于人生的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必要的文本积累。
  其次,要注重理性升华。阅读不止是简单的接受过程,亦是创造性的文本理解过程。文本的理解在于文本意义的生成,而文本意义的生成一方面在于文本自身孕育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读者赋予的意义,唯有二者的结合才是文本的意义。而语文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读者所面对的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正因其开放而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而读者作为主体之一具有自身独特的经历和经验,也决定了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和主观性。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课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解读文本,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应该建基于文本自身的基础上。
  最后,要重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文本本身即是作者情感的凝聚,读者在阅读时就不能仅仅限于读其义、明其理,还应该感其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特别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唯有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文本所流露的情感,才能有所得。《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对阅读的要求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重视情感体验反映在教学中,就要求老师的阅读教学不仅只是局限于知识性传授,而且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将知识、道理等内化为情感,形成文化积淀。
  在知识、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当代,阅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方式,但其普遍性的彰显,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对阅读本身的遮蔽,因此对阅读自身的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此,笔者思考了阅读自身,并从此出发,探讨了阅读之于人生之意义,以及阅读之内涵对阅读及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刘志立,武汉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教师。

关于阅读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