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力,引得后世人猜测纷纷。在学生预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准备由“假如是我”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联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作者屈原,以死明志,对千代万世文人志士影响颇深,在学生理解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感受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楚辞的特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加深理解“香草美人”手法。
3.感受屈原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学习“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再造情境。
[教学难点]
找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和线索。
[课程预设]
一.知识梳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小结:楚辞泛指用楚地方言写作的歌辞
特点:1.大量奇幻丰富的景物风貌描写;
2.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
二.导入
湘君与湘夫人相传为舜帝与娥皇、女英所化。舜帝率大军南巡,娥皇、女英亦相随而行,留于湘水之滨。后舜帝不幸于九嶷去世,娥皇、女英接到噩耗,亦投水而殉,后舜帝化身湘君,娥皇、女英化身湘夫人,同为湘水之神。后来有很多人把他们的故事改成了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最扑朔迷离、最浪漫、最唯美的就是屈原的《湘夫人》
三.诵读涵咏
[课件]配乐诵读,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诗歌音韵美。
四.赏析诗歌
问题:诗歌中的主人公是谁?描绘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明确:湘君在洞庭湖边等待湘夫人的到来。
假设你和朋友约会,他却久久不来。你会做些什么?心情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问题:那么湘君在等待约会过程中都做了什么呢?找出诗中能够表现主人公行动的词语。并把这些动词串联起来,编成一个故事。
[板书]行为:登高—骋望—远望—观水—驰济—腾驾—筑室—并迎—捐袂—遗褋—逍遥
学生自由想象,适当点评。
问题:在湘君这一系列行动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他什么样的心情呢?
[板书]心理:焦急、怨恨、憧憬
问题:除了这些行动之外,作者是还用了什么方式来表现主人公的心情的呢?
景物描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寄托希望。)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用奇幻的香草来构建自己未来的家,他精心勾画小屋:荷叶屋顶;荪草墙壁;桂木架构,到处都充满了芳香。在这样的房子里居住的人有该是什么样呢?启发学生想象“帝子”的神采。)
比兴手法: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以比兴手法写出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但是因为没有表白,只是现在不能确定湘夫人对自己的情感而追悔。)
补充[板书]哀愁、猜疑、追悔
作者写了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以及瑰丽飘渺的景物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心理,而他的心理活动也正体现了他对湘夫人的真挚的爱和执着的追求。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的分析,我们找到这首诗歌的线索:心理活动。正是因为主人公不断变换的心理和多种手法的运用,才造成了诗歌扑朔迷离的浪漫美。
小结:虽然这次约会,湘君没有见到日思夜想的湘夫人,但是从湘君对湘夫人的焦急等待和他对日后生活的设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用大量的香草来装饰自己爱的家园,其中洋溢着对湘夫人真挚的爱和执着的追求,所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湘君一定会不遗余力地追求湘夫人,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诗歌当中,大量地使用香草来装点自己,装饰家园。是为了让自己更美,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暗示着作者高洁美好的品质。而作品中他对美人的执着追求,成为他的最大的愿望,反映到生活中就是作者对自己整治理想的一种执着追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香草美人”手法。
[课件]香草美人:以香草喻高洁的品质,以美人喻贤君
我们在学习单元知识的时候就学到了,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是:以意逆志。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根据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思来推断作者写作的意图和目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作《湘夫人》了。
[课件]“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王逸《九歌序》
自由讨论:你是如何评价屈原的?
[课件]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司马迁盛称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结语:屈原,以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召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几乎每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被他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指九天以为正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执着所激励。支撑他所有行为的就是他那种爱国的信念,无论生死,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人抱怨生活没劲,无所事事。归根结蒂,就是生活没有目标,心中没有信念,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屈原及其作品,重新审视自己,热爱生活。
韩贤克,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