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24

[ 王博 文选 ]   

语文教学最优化探讨

◇ 王博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应摆脱传统教学束缚,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坚持“三为主”原则,深挖教材的内涵外延,教师充分利用语言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学好语文还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在读、写、练下功夫,在精、细、严作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关键词:紧扣 优化 发挥 开发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但长期以来,教师把学生视为一种按某种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气氛显得死板、单调。课堂效率差的诸多毛病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所以优化语文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打造一个高效课堂势在必行。语文教学的优化,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知识技能技巧,立足于实际应用,应舍弃无益的、术语式的、思维定势的东西,梳理那些有益的、实用的东西,给教师以定法,给学生学习一个定数,给考试一个定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在积极进取的气氛中开发智力,让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课改这棵枯树重新绽放新绿。
  一.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个别语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所讲的,并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其目的、意义,教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不从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难易不当,轻重失衡,造成教学时间与学生精力的巨大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方法如下:一是课程标准,这是具有全局与指导意义的大纲,不少教师忽略这一点,同是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地要求。二是单元教学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只有明确单元教学要求,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不至于囿于某个具体问题而跳不出来。同是记叙文,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又有不同,它是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阶梯状递进。三是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弄明每篇课文在单元课文中的地位,弄明课文主次、详略、难易。四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此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只有从以上几点备课、授课、练习,才能减少盲目性、随意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坚持“三为主”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独立思考、自行处理、积极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体地教学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出现了“愤悱”,即到了“心术通而未得,口语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好时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定要善于引导、启发,把握时机多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运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努力避免过左的教学方式即“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貌似“启发”“诱导”,实际是学生真正动脑深入思考问题少,教学只停留表面,不能深入教学。比如:一位中学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仅第二自然段就提出了十几个问题,①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新奇不新奇呀?②是不是很有趣呀?③是不是儿童的乐园呀?④菜畦是什么样的呀?⑤石井栏是什么样的呀?⑥皂荚树是什么样的呀?⑦桑葚是什么样的?⑧“油蛉在这里低唱”运用什么修辞呀?等等象这样简单的频繁的提问,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教学过程,是害人不浅的启发诱导教学模式。
  三.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除规范、教育性外,最主要的是有趣味性、鼓励性。“趣味”的语言在西方被叫做“幽默”。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幽默”在教学中有着较强的魅力。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文字,有这样一段:“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我是这样教的,前后两个“视”字,第一次是“孰视”,第二次是“窥镜而自视”。这两个“视”字很关键,说明邹忌有眼力,在对照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如”、“又弗如远甚”。我说邹忌大有“调查研究”之风﹙学生大笑﹚。在谈到如何借鉴古人“照镜子”时,我指出:“不是让我们天天照镜子抹玉兰油,美我。”﹙学生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意识到这是设喻,说的是品德修养问题。这样趣味语言对调节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精神,大有裨益。
  另外,教学语言应富有鼓励性。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自尊心强,特别敏感。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切忌语言“冷”、“硬”、“辣”。传授知识时,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应多几分耐心,多几分爱心。语言应像“雪中炭”、“三春雨”、“六月风”。
  四.开发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古人言:“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武器,培养学习兴趣。古今中外科学家、教育家、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之道,都是以浓厚的兴趣为前提,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是在不断接触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环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乐学,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把过重作业负担减下来,才能把学生引到语文的轨道上来。
  五.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是否得法,关系到学习的效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投身到语文学习中来,我国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不教是可以学会的,不学是不会的。”所以学好语文,学习方法是关键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写、练上作文章,在精、细、严上下功夫,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大胆探索、奋力赶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快速进步。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学生中好方法,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同学之间经验更直接、更现实、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还要加强信息获取,给学生推荐或介绍好的方法和经验,由学生去选择和舍取,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变负担为乐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五个方面之外,还有其他形式,有待于我们去总结。实践表明,探索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语文教学,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王博,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语文教学最优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