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讲求有效,在教学过程中从各种途径去实践,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以提高。
关键词:有效教学 途径 方法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感到难,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宣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作文是内心的宣泄,真情的流露。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绞尽脑汁,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下来,他们看到的无非是“语句不流畅”,“语言平淡无味”,“书写马虎潦草”等一些令人扫兴的套话,丝毫提不起精神来,这又怎么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作为老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对他该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些,岂不是锦上添花?”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的话语,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学生是多么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注重生活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只是一些干瘪的稻谷,难以剥出合格之“米”。首先是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生活素材。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从电视、报纸、互联网上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学生要学会把这些素材归纳加工成自己的“米”。从学生升入初中起便要求他们写日记,他们的日记,写得好的,给予表扬,鼓励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点滴,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两年多的实践,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丰富了写作的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
第三,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范文,不少教育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有过模仿的阶段,如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诗句改创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创,更何况“白纸一张”的学生呢?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路。应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做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作品。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叶圣陶先生“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的写作理念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的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作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写作实践,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见解独到的好文章。
金天同,男,甘肃榆中县金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