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32

[ 李继心 文选 ]   

作文评价中的误区

◇ 李继心

  内容摘要: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必须寻找一个高效的写作评价模式。
  关键词:评价方式 评价单一 经验总结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现在教师在“教”中过程中只是着重于技巧,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寻求一个高效的写作评判的范式,对于当前语文写作教学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有着紧迫而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浅析了当前中学语文写作评价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和误区,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文评价方式过于局限
  目前的作文评价一个传统做法是主要给予分数和几字评语。在一般的作文课堂训练时,可能评语较多,但是在考试中就只给了分数。客观而言,分数评价,是一种从宏观上的价值评判的做法,有其一定的信效度,但是往往会导致学生一味而盲目的追求高分数,而忽视了要提高写作水平的本质目的和要求。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单一的分数制无法反映和评判思维各异、表达不一、观点纷呈的作品的价值。
  评判写作的方式其实有很多。一方面,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实现同样的写作技巧和素材积累,不同的学生其写作水平有高有低,教师评价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可以通过几次摸底写作来基本了解每个学生的写作基础和行文偏好,然后给予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评判。例如,有的同学写作水平较低,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多,文字平淡,则更应该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有些同学写作水平中等,但仍存在文字之间的逻辑性不够,思维跳跃性过大,中心不突出,详略不得当等等问题;有些同学写作水平较高,则应强化语言的提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积累等等。当然,这种方式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比较耗时耗力,但是确实值得推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我们可改良分数制。依据现行作文评分标准,首先将作文按照等级水平分为二个等级:基础等级(包括中心、内容、结构、语言、拟题、书写方面)和发展等级(生动形象、深刻透彻、有创新性、有文采四个方面),然后根据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赋予每个等级的每个方面存在的好坏程度(较差,一般,良好,优秀),量化并分配一定的分数区间,对每一项给予打分,最后加总起来就是学生的最后作文分数。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笼统给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本质上是将基本得分和拔高得分点进行细化和量化,可让学生清楚在写作过程中,是哪一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需要自己进一步的强化。
  二.作文评价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传统的写作教学中,作文的评判者只有教师的参与,这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往往会存在一种情况,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判”,往往是具有极大的客观性和使命感的,而大部分学生面对这种“批判”,没有去真实的感受和领悟,而是学会了如何忍受和淡然。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年龄,性别,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和写作理念之间的差异,某些在教师心中属于敏感性和消极性的内容,极有可能是学生目前真实存在的生活故事和感受,是依据其亲身观察和体验所感所言。教师一味的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评判,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教师教授的各项技巧、各项原则塑造出来的毫无个性和特点的“八股文”,也只会让学生丧失抒发真我和体验创新的乐趣和动力。
  因此,写作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批判式的学习,必须参与作文的评判。一般而言,很多教师和专家提出了两种参评方式,一是自评,二是互评。让学生参与评价,以同龄人的眼光和经历来评价当下年轻人的故事和情感,合理而真实。自评可以真正走进自己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文章;而同学间互评,其一是可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其二可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其三是实现扬长避短,容易形成具备个性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综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参与写作评判,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应该结合使用,且应先采取互评,再自评。二是学生参评,并不表示老师就无事可做。学生之间的批改,往往还是限于自身的写作水平和批改水平,仍需要教师的参与,给予自评和互评一定的指导。
  
  李继心,教师,现居湖北黄陂。

作文评价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