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42

  

作文教学个案反思

◇ 习红霞 栾旭明

  内容摘要:我让学生做了一篇课外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从批改情况来看,我不禁惊讶,倍感困惑,不禁引发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作文 案例 反思
  
  今天,我让学生做了一篇课外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从批改情况来看,我不禁惊讶,倍感困惑,不禁引发深深的思考。
  开学初,我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特意找了一篇散文,同样是记叙作者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心想:这次算是匠心独运,学生一定阅读得懂,做得得心应手的,并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顺便搜集一些有关童年的材料,谁料会这样,针对批改情况,细细分析,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一篇精美的文章要是读懂了,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别提有多美、多舒服,仿佛遇到知音,实在是一种享受。我认为应引导学生结合题目按照记叙的要素分析提炼出中心才行。例:《我看到了一条河》可以引导学生文章为何要拟这个题目?在这条河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到今天还要回忆这条河?最后学生不难归纳出这是童年时的游泳练习时的一条河,那时通过游泳学会挑战,学会坚强,这时首先重在引导学生主题倾向性,是在歌颂这条河,感谢这条河呢?还是赞美父母的教育方式呢?还是回忆童年乐享,讲述成长历程呢?再次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与中心主题有关的句子,例文中有这样一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学会挑战。”这时可以判断文章主题在讲童年的几个片断,对今天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影响很大,这样可见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十分重要。
  二.学生的审题能力要加强
  文中的第9题“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如果抓住主题细细审一下,答起来并不难,很容易答出“勇于挑战”“乐于挑战”。
  三.学生的应变能力要调整
  随机应变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表现,学以致用,灵活才行。一般情况下,写景、写人、写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写人、写事绝对离不开环境,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出现的是自然环境,按老师教的自然环境作用,不难得出答案。本文写准备下去游泳,交待河面上水流很急,意在衬托我很勇敢,表达我不怕困难的情感。所以在做这类题时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应变找规律,才能迎刃而解。
  四.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工具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离不开语文,涉及到语言表达能力,例文中第8题“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只要抓住记叙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事,提炼关键字词组合即可,得出答案:①4岁时,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在河里学会了游泳。
  五.势在必行重在培养人文素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我看到了一条河》主要讲自己童年时的成长历程,讲自己勇敢、坚强、有信心,终于学会了游泳。重在写自己那里勇于挑战,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学生在解答第9题时“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年片断记忆犹新?”答案为“那时我为了得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钱)”。我惊呆了,我哭笑不得,不仅看出学生对主题未把握,而且素质多么低下,金钱观太浓,确实要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要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文章最后一题让学生谈谈对文中父母教育方法的看法,说说理由,有的学生竟然不知如何下笔,连对错都分不清,其实抓住主题,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很好谈的,在当今知识腾飞的时代,要学会认清事物的是与非,势在必行在教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
  
  习红霞,栾旭明,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作文教学个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