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过故人庄》是孟浩然有限的歌咏田园的篇什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歌描写逼真,清淡雅爽,景、情、意和谐融洽,表现手法纯熟。
关键词:景美 情美 意美
作为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写山水题材者居多,《过故人庄》是其有限的歌咏田园的篇什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了,诗中通过记叙自己的一次访友经过及感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雅静的山村风光和农家的生活情趣,再现了客主之间的真挚情谊。诗人从景到情,从环境到生活,从朋友的热情到自己的高兴,写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天地。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本文试结合分析这首诗,谈谈自己对“意境”之浅见。
落笔坦荡,主旨明确,这是“意境”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不妨让我们看看孟浩然笔下的开首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邀”一“至”,平白直叙,点破主题。诗人从正面写起,写得极为亲昵。“鸡黍”,指丰盛的饭菜。《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鸡黍成了乡村待客饭菜的代称。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范式与张劭在太学读书,为同窗好友,分手时彼此约定,范于九月十五日到张家探望,张以鸡黍宴之。届时范果至,张亦果以鸡黍侯之。孟诗兼取上述二意,“鸡黍”已非单纯的饭菜,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也使我们看到,朋友的邀请,客人的不辞;客人不点食谱,主人无须“盛宴”,一盘鸡、一壶酒、一锅小米饭。客主二人不客套、不恭维,临窗对饮,共叙情思。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现了知己朋友间的那种和谐大方、无拘无束、赤诚相待的深切情感。
写诗不免写景,写景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尤其是抓住景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特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写出它的独到之处。三四两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紧承上句“田家”二字,写自己赴约途中顾盼之间所看到的自然景致。虽说文字不多,但形象鲜明,给人一种以身临其境,如见其村之感觉。由此使我们想到,诗人进村来,四处皆树,绿荫覆盖,幽雅静谧,自成一体;田畈沃野广大,郭外青山连绵起伏,美如画屏,映衬着这秀丽的村庄。这样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怎么能不使诗人感到如居画中,留连顾盼?当然,诗人的这种留连之感,是由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本人怀才不遇、泄点怨气之后油然而生的。此时此刻,当他看到自然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能帮他解“愁”消“闷”,得到慰藉和快乐。所以,他笔下的绿树、青山、村舍、城郭无形中就显得更加活灵活现。
托物指意,触景生情。写景最忌情、景分离。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写景不能离情,既要写出景物的形态,又要写出它的内在神韵,做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情藏景中,景情并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里,诗人着墨不多,却把自己的内在情感融于诗句。不难想象,诗人与故友临窗对斟,指物议事,闲话农桑。在他们的言谈笑语之中,充满着农家田园的乡土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青山、绿树、谷场、菜圃、桑麻……所有这一切,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交织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在这美的熏陶下,诗人的那种“求功名、图利禄”的思想,自然已变成另一种追求了。值得提及的是,在这里诗人把“静”与“动”、情与景、景与意糅合贴切,恰到好处,创造了十分娴熟的艺术境地。
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酒宴结束后的临别重约。表面上看来只是与朋友约定日期,下次再来拜访;其实是在描写知交间的离情依依,诚心盼望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那天能再度相会。此句借物喻意,更进一层。而“菊花”意象的选择,不仅借以写出古老的习俗,而且也反映出自己的志趣,其中也暗示着对故人的称许。它说明,优美、纯厚的农村生活,已强烈地感染着诗人,并使他的追求更加执著和向往。不是吗?诗的起笔是应“邀”而“至”,落笔却是不请自来。这就再次说明,大自然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
综上所述,《过故人庄》一诗,描写逼真,清淡雅爽,景、情、意和谐融洽,表现手法纯熟。透过这首诗的叙述,使人们领略到了农村风光的无限优美,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纯朴真诚。同时也使我们学到了写作的技巧。真不愧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张清湘,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中文教研室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