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74

[ 杨旗林 文选 ]   

教师应重视言传身教

◇ 杨旗林

  有位获得国家杰出贡献奖的博士在其颁奖典礼上被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对于现在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您首先应感谢谁呢?”博士回答:“我要先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是她以身示范地教我养成了受人帮助要称谢的习惯。”这个答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孩子清澈的眼中,如实映出教师的言行,并不加选择的模仿着它。同样,一些诸如言行不一、苛待他人的恶藤种籽也会随着老师无意的言行,撒播孩子稚嫩的心田,一些问题的产生与其中小学老师不适当的言传身教也是分不开的。在此,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中小学教师应如何恰当地进行言传身教,发表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赏识学生。赏识是满怀真诚的爱心,是寄托殷切的希望,是给予足够的信赖,是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尊重,赏识的眼光会让孩子懂得自爱。
  著名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而儿童的心理更是如此。当你对待孩子毫不留情地批评、责备,孩子的心理会受到严重创伤,并产生自我否定思想,因此他也会自然而然地远离你,对你心存敌意。我曾问我邻居家小孩为什么数学学不好?他告诉我他不愿上数学课,因为他讨厌他的数学老师,再究其原因,原来一次课堂口答测试中答错了,结果数学老师骂他笨,还讽刺说:“就你这水平还能考数学第一名?”当时,数学老师口无遮拦的话深深刺伤他的自尊心。从此,他对数学便抱有一种抵触情绪,面对这情况我深深地为那位数学老师的做法感到遗憾。后来,我在给邻居家的孩子补课时有意识的鼓励他,为他想出的一个哪怕很幼稚的解法给予表扬,并对他说:“这样做的确很有道理,不过我再写一种解法,我们看看哪一种更简单呢?”孩子一下子就接受了。等他做完这道题后,我又借机肯定并提出希望,你的数学很棒,我相信你好好做,老师也会表扬你的。十几天下来,孩子学数学的劲头又高涨起来。
  陶行知先生在《四颗糖果》中已经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为孩子创造出一个令他心灵舒展的成长环境,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完成这个奇迹所需要的摩西之杖就是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人的本性是存在真善美的,如果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尊重与赏识,学生就会把这种外在的激励转化为他们自身发展的动力,还会把这种感受的赏识进一步发展,升华到赏识自我赏识他人,自然,也会自觉的尊敬与服从老师。
  二.“守信尚礼”是老师言传身教的内容。
  “守信尚礼”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子史经典中讲“守信尚礼”的书汗牛充栋,比比皆是。季布“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我们都耳熟能详,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扬。而在启蒙教育阶段的孩子正是形成模糊的是非观的时候,我们在此阶段对孩子进行“守信尚礼”的观念培养,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孩子的需要。而这种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积淀的四个字却是言浅义深,老师只能通过言传身教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传递给孩子。身为教师,应时刻谨记着自己的身份,得到别人帮助一定说声谢谢,看到路边垃圾一定将它丢到垃圾筒,答应学生的事一定做到,从小处着眼,小事着手,通过润物细无声般地身教示范,一定会达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目标。
  三.博爱众生是老师言传身教的目的。
  “博爱”即为“仁”。博爱是一种人文修养,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体现,是人性、人文的闪耀点,是人生道路前永远的光明。
  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历经千年荡涤,这块精神燧石愈加迸出“真善美”的火花,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刘备对儿子提出的“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的告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作为现代的中小学老师自然更不能忽略孩子的情操教育,而这“博爱众生”的观念正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铺就孩子人生之路的法宝。
  荀子曰:“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只有以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守信尚礼的行为感召学生,以博爱众生的理念培养学生,才能去除漫漫人生路上的芜杂,达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人心身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
  
  杨旗林,教师,现居山东海阳。

教师应重视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