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86

[ 岳祯琪 文选 ]   

谈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 岳祯琪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令世界瞩目的“民工潮”。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只有极少数将其未成年的子女带到身边,更多的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他们将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或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料,有的甚至让未成年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们。从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并且其数量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逐年扩大而不断增加。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计,当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接近230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多万人。近两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进一步增加,与此相应,农村留守儿童也在增加。大量事实表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健康、心理、情感以及教育等,都处于整个儿童群体中的弱势地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会宁县是甘肃省劳务输出人员较多的县,在校教师普遍反映,这些留守儿童,有一部分学习比较优秀,不会因为父母外出而影响其成绩,但更多的留守儿童,其学习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受到影响,学习状况普遍不及非留守儿童,甚至因为留守而产生厌学、自卑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未来发展。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优劣,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让这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
  岳祯琪,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谈谈留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