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正的感情、坚贞高尚的情操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践证明,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情感教育 方式 意义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确实,真情实感是文学作品的真正灵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是针对这一本质而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才能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去呢?
一.注重语言 融入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这句话表明要想使一节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语言。
首先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色彩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学生把上课当成是一种自觉地欣赏,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文范读时,自己要先进入角色,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如学习杜甫的《兵车行》,范读时要把握住由感叹转为怨愤的感情基调,深怨之处,声调凄楚,令人悲痛欲绝。通过朗读读出了诗句的抑扬顿挫,表现出诗人对时事的深深感叹。高中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教学时只要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对文章的多次诵读逐渐感悟到的。
其次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
语言激情始终要注意紧扣课文所需展现的情感而定,也就是因文生情,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要提高这个方面的技巧,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做到三点:一是要博览群书,雄厚的知识是教师提高语言艺术的源泉。二是力求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在教学上运用语言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三是订阅一些专门帮助我们提高口才的书籍、报刊杂志等。
二.创设情境 诱发情感
吕叔湘先生说:“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一个“活”字。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处身于情景之中。
首先可以运用音乐。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能通过音乐的旋律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感受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意境,那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当那雄浑、悲壮的音符弥漫于教室之际,学生也深深的沉醉其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了作品的艺术境界中。
其次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让其中描绘的声、色、光、态在他们头脑中显现出来。
上《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可以找有关陕北腰鼓舞的录像给学生欣赏。他们从录象上看到广漠的黄土高原,壮阔的腰鼓舞场面,隆隆的腰鼓声不绝于耳。学生能够一下子感受到那种粗犷豪爽的性格、雄浑激昂的腰鼓舞,从而品味这种文化底蕴。再读起这篇文章,学生的情感肯定特别丰富,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披文入情 激发情感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披文”方能“入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多少年来一直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这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读者,就在于它充满了真挚、深厚的亲子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车站送行”把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出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时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不便。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用“探”字把动作写得很准确。写得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也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去写得更细致了。再写他身子的肥胖,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讲析“车站送行”时,应紧紧抓住这些传神的文句,让学生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教育学生仔细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和感人至深的舐犊之情,学习《背影》,启开了学生的感情心扉,学生体验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自觉地培养起学生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其可以利用课本中具体的道德形象,如屈原、杜甫、文天祥等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这些道德榜样,学习他们无私无畏、忠实诚恳、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习作练习 调动情感
我们利用习作练习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能使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习作命题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心灵,使之有话可谈,使之情感喷发,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结合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丛中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习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锻炼了习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美好情感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习作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习作,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习作,挖掘其闪光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情感渗透伴随着习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习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日记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日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内涵。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正的感情、坚贞高尚的情操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践证明,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从而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吴正兵,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