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投入多,收效少,语文学习往往成为学生的负担。在探索中运用定势控制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理论 应用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情绪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境使之兴奋。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定势控制营造一个“乐学”的良好氛围。
一.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要让他们对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某种现象多加思考,去感受生活,体会人生,品味其中的味道,悟出其中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开他们的心灵窗口,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解。比如电影《投名状》的热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强烈要求组织全班观看。思考再三,我决定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但条件是看完电影后要就“我们要做怎样的人”的话题展开一场讨论,然后要写一篇关于《投名状》的观后感,同学们痛快地答应了要求。等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看完了电影,我趁热打铁组织大家就“人生的价值”展开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个同学还没坐下,另一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同学们潜在的演讲、辩论才能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种久违的场面使我激动不已。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实际理解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定势理论中的势才有其支点,而势的营造才更具效果。如朱自清先生《春》的教学。为了艺术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意境,如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各种图片、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启发学生的想象。最后可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寻找形式多样的教学途经,强化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而生活中的热点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中。因此,在利用好课堂教学主要途径的同时,积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控制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中学生的生活是紧张而艰苦的,但学生同样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对于这种好奇和向往如果我们一味地严加压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最好的办法是因势利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不要人为地把生活和课堂割裂开来。今年恰逢上海世博会,同学们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和空前的活跃,我于是因势利导,组织“我为世博而骄傲”的演讲比赛。又如在复习字词的单元里,我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在放假回家的路上,找出大街门头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耽误同学们的时间,又充满了挑战性,同学们当然乐意去做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学中定势控制理论的应用,因人、因时、因地会有所不同,只有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校情、生情,才可能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晖,陈香梅,教师,现居福建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