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期 ID: 155351

[ 乾怡 文选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乾怡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寻求富有新意、有趣且有益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准确梳理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2、通过品读人物描写句来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而深层次的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重点:学会透过细节分析人物特征。
  教师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趣入题
  同学们,前些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放歌曲)
  歌声中,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我的叔叔于勒》。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段序
  2、听朗读录音并正音,注意以下字音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3、找了文中的人物,理清人物关系
  三.寻读、梳理情节
  1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我们一家急节盼于勒归来的句子。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该叫人多么惊喜呀!”
  学生试读此句,读出期盼的语气。
  师述:我们一家为什么这么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我们”的父母以往对于勒态度如何?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我们”一家对于勒的称呼,并说出你的体会。
  2、学生在文中用圆圈标示出对于勒的称呼,并相互交流。
  师述: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对于勒的称呼,这些称呼的变化,与小说的情节有怎样的联系。(屏幕显示表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个别引导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而这些称呼因于勒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再次观察表格,联系刚才的阅读谈体会,并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文章划层次。
  (学生谈体会,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归纳: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亲情也变了,一切因金钱而变)
  三.品读、剖析人物
  1学生找出集中描写“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的段落。
  ○1自由朗读
  ○2分角色朗读
  教师稍加引导,注意语气、语调。
  2通过朗读对人物描写的段落,体会人物的性格,用下列句式表示,
  通过某段或某句的描写,我认识了一个性格的菲利普(克拉丽丝、“我”于勒)
  学生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虚伪、势利、唯利是图;“我”:纯真、善良,有同情心;于勒:贫穷,饱经风霜。
  四.通读,领悟主题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全文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揭示了什么深刻的主题。
  (教师点拨: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生讨论后交流结果:
  1、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向钱看。
  2、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没有亲情、爱情。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教师出示对联:富在千里有远亲,穷在咫尺不相认。横联:金钱至上。这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五.布置作业
  假如穷困潦倒的于勒通过自己的努力又重亲发达了,并且找到了菲利普的儿子,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展开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乾怡,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