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学性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如何使作文具有文学性,本文根据写作的规律,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
关键词:文学性 句式变化 超长搭配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下面就中学生作文如何具有文学性,我从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句式多样,富于变化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文学性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可是不注意语言规律,语无论次地写作,不妨语言有悖现实逻辑;过分谨慎,却又落入语法原则的窠臼,使语言生涩呆板又没有文学性可言。我研究语言感触颇多,在大学里学习语法,郭明久教授把“句子成分先二分,主语谓语两部分。谓语部分再分析,前有状语后补宾。定语修饰主宾语,句子成分相依存”的口诀教给我。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每每课堂上给学生教语法时,我总是胸有成竹,条分缕析。可是,不久语文界出现了“淡化语法”的口号,像我这样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法教学,属于“少慢差费的语文现象”,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有病去医院看医生”、“隔壁的老奶奶坐在房前晒太阳”、“生吃蔬菜小心拉肚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我怎能让钟书坐上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些语言听起来有些别扭,感觉不符合逻辑,有的还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可是都让读者接受,现在生活当中还有人使用。从此,我再也不占用课堂时间讲语法了,有时学生们让我教给他们“语法口诀”,我就告诉他们“不要让语法规则限制自己的语言形式,曹雪芹没有学语法不也写出了《红楼梦》吗!”学生们被我说服了,可是我写文章的时候,不敢随意对待词语所处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对句号、问好、感叹号、省略号后面的语句,句首是否有被陈述的对象,也缜密考虑,总怕写出让读者费解的语言。试想,如此被语法辖制着的人,怎么能够写出字字珠玑,有文学性的语言呢?要使中学生作文有文学性,首先解放思想,打开语法规则的枷锁,创造出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的句式。
1、非常式句子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怎么了,你?”、“出来吧,你们!”是现代作家孙犁在《荷花淀》里使用的主谓倒装句,可以展示环境,更能够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她一手提着竹篮,空的。”第一句是曹禺在《雷雨》里运用的语言,后者是鲁迅在《祝福》里运用的语言,都属于定语后置句,对鲁侍萍的心里和祥林嫂的社会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自然也首先要去拜年,怀着远客进香的心情。”、“数百年后的我八月到巴陵,也是还拖欠已久的文债,向洞庭湖的山灵和水神。”这两句话是李元洛在《吹箫说剑》里运用的语言,属于状语后置句,把状语提出来放置后面成一短语,使语言简洁流畅,有音乐美。
2、简洁的短句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这两句是朱自清分别在《女儿》和《威尼斯》两篇散文里运用的短语,简洁活泼,给读者清新、愉悦的美感。
3、信息量大的长句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第一句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运用的长句,复杂的修饰语,准确而周密地阐述了鲁迅的特点;后一句是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运用的长句,把时间、校名、遇害时间各用全称表示,以庄严示悲哀,有申诉军阀之意、气贯长虹之势。
4、繁笔句子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地坛离我的家很近,或者我的家离地坛很近。”第一句是鲁迅散文《秋夜》里的语言,并非啰嗦,意在写生活环境的萧索、阒然;第二句是史铁生小说《我与地坛》里的语言,意在写青年时代生活单调孤寂,只有地坛为伴,别无它趣。另外,鲁迅在《社戏》里对演戏的描写,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的描写都是繁笔描摹,求其穷形尽相,非繁无以达其妙处。
5、颠倒语序的句子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性可以没有爱,但爱是不能没有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王熙凤笑着说道‘不但日子好,还是好日子呢’”、“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这里躺着两个已死去的活人,或者是两个活着的死人”、“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舍得不,不舍得,舍不得”、“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地生活”、“有的人良心叫狗吃了,有的人良心没有叫狗吃,有的人良心连狗都不吃”。读书时,经常看到类似颠倒语序的现象,感觉语言新鲜,富有文学性。
另外,语言超常搭配也可以增强作文的文学性。多年来,不管读书还是写作,总是按照语法规则去认读文本,去组织语言,去连缀文章。总认为正常的语言形式还没有掌握好,“超常”二字哪敢在笔端施展!满脑瓜子的语法知识、中学语文老师“不允许生造词语”的大红叉影响着不敢越“创新语言”的雷池一步。新颖的语言应该属于感情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运用得恰当,就生动,就富有感染力。譬如“在烈日下,有的车夫中暑发病,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拉车的小伙子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子同在槽里大灌一气。”这是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运用的语言,句中的“栽”字比“倒”字更能表示发病之猝,又突出了酷热之甚;“奔”和“灌”比“走”和“喝”更能表达口渴之甚、思水之切。“沿路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过来的,有从船里度过来的。”这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运用的语言,“飘”和“度”与“妓楼”、“船里”相呼应,又呈现歌声丝丝缕缕,余音袅袅,渲染出作者游秦淮河的迷离情思。鲁迅在《一件小事》里运用的“拖”、“带”、“兜”、“榨”、“熬”、“浮”等动词,在《孔乙己》里运用的“排”、“摸”、“笼”、“罩”等动词,在《药》里运用的“掏”、“捏”、“抢”、“撕”、“裹”、“塞”等动词,并没有超常搭配,但都用词准确精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至于词语的超常搭配,指的是在运用词语的时候,违背语法上的搭配规则,从而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在常用词语中出现变化的用法,可以使语言显得格外堂皇美丽;给平常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凡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凡的东西所打动。”法国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说:“词语摆脱了常用的规则,互相组合起来,组成意想不到的形式。有时候人们不能够掌握它,但可以感受它的丰富性。”词语超常搭配,不受语法规则的约束,有时可以形成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1、主谓关系的词语超常搭配。“夏也荷过了,秋夜蝉过了,今日逢小雪。”(莫洛夫《今日小雪》)“快艇似犁铧,犁过无风的水面。”(艳桃《爱情正在最美的水面荡漾》)第一句“夏”与“荷”、“秋”与“蝉”超常搭配,既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的形象,别出心裁。第二句“快艇”与“犁”超常搭配,不仅写出快艇的快,也凸显了快艇在水面上飞驰的形象,增强语言的审美情趣。
2、动宾关系的词语超常搭配。“我们眼前,红起了岳飞当年深夜不寐时点燃的烛火。”(李元洛《夜读岳飞》)“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句“红”与“烛光”超常搭配,“红”比“燃”更有质感,语义更深邃。第二句“纺”与“疲惫的歌”超常搭配,显示出祖国前进的缓慢,艰难,表现了诗的含蓄美。
3、定中关系的词语超常搭配。“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曹雪芹《红楼梦》17回)“窗外,被秋风吹着很瘦很瘦的鸟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我心随秋》)第一句“数本”与“芭蕉”超常搭配,让读者想到芭蕉像书一层一层的。第二句“很瘦很瘦”与“鸟鸣”超常搭配,写出了鸟鸣的凄厉,悲秋之意形象鲜明,别致新颖。
4、数量关系的词语超常搭配。“一次畅怀的笑,一抹凄苦的泪水,最后剩下的也只能是一种伤心的无奈。”(笛卡尔《枯叶》)第一句的“抹”原为动词,此用做量词修饰泪水,把本来直观的事物进一步“量化”,透出语言的奇趣。第二句名词“叶”用做量词,对船绘其轻快、小巧的状貌。例举以上词语超常搭配的现象,并非刻意追求用词违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扑字见色”也不失语言的绚烂之极,词语超常搭配只是让中学生作文有文学性的一个方面而已。
李通海,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河北河涧。